字词 | 设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设问 概念 设问就是无疑而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面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安徒生《丑小鸭》)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①以设问的形式,点出了“他”在清亮的水面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例②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向读者提出问题,并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设问shèwèn一种修辞方法,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重点,引起注意。 设问又称设疑、 问语。 指为了强调某一意思,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故作疑问, 自己不答,让读者听者去思索体会。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 我们的战士, 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自问自答。 又如 “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 五千五百人, 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 咱们厂, 八千九百人, 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 这说明什么? 要求我们干什么?”这是问而不答。设问通常有一问一答、数问一答、 连问连答等形式。 运用这种修辞方式, 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启发人们思考。 设问 设问修辞方式(辞格)之一。胸中本有定见,但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掀起表述的波澜,而故意提出问题,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问自答,答在问后。如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一类设问比较简单,重在引出下文。 ☚ 迂回 激问 ☛ 设问辞格之一。心中早有定见,为了吸引对方注意,故设疑词的修辞方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品中人物明知故问,让对方回答。如《战国策·赵策》: “左师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 ‘无有’。曰: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 ‘老妇不闻也。’”一种是作者假设有人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如柳宗元《论语辩》: “或问曰: ‘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 ’曰:未然也。” 发问 发问提问 设问 设疑 ☚ 表示问 反问 ☛ 设问 108 设问辞格的一种,又称问语、设疑。是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作回答或不回答,以使读者启思引想的修辞方法。设问自答的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设问不答,答案在问的反面的如:“斗争呢,我倒以为是对的。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 (鲁迅《文艺与革命》) ☚ 层递 对比 ☛ 设问 设问shewen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提问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早有答案,提问只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在此情况下,再给出一个有力的、明白的回答,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 夸张 反复 ☛ 设问 设问Shewen修辞学术语。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修辞格,叫做设问。设问运用的是疑问句式,但与一般疑问句不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对方给予确切的回答;而设问是无疑而问,提出问题后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问而不答。例如: ☚ 反问 婉转 ☛ 设问 设问Shewen修辞格之一,即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了当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问自答,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另一种是只问不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结束处,作者在列举了一系列和平生活的情景之后问道: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写作中使用设问,可以引起下文,是过渡时常用手法之一;也可以强调作者自己的观点,是突出主题的手法之一。 ☚ 反问 用典 ☛ 设问 设问辞格的一种。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在阐明观点之前有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有一问一答和连问连答两种方式。 ☚ 反复 反问 ☛ 设问 设问立论的一种具体方法。即将某个反面论点或论断通过假设的形式提出来,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进而引出和肯定正确的论点。 ☚ 杂文 论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