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的这首诗以雄浑劲健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咸阳秋日傍晚时的景致,寄托了深沉的感慨。全诗意境恢阔,气韵沉雄。

诗的起句很有气魄:“一上高楼万里愁。”诗人的“愁”,非深巷小院的幽寂,而是登高纵目而起的“万里愁”。在诗人的笔下,此“愁”如居高之流,一泻而去,直至天地渺远之处,大有笼天盖地之势。这就为全诗定了基调。万里之愁缘何而起?下句点明:“蒹葭杨柳似汀洲”。眼前的渭水秦川,蒹葭秋水,杨柳河桥,宛似故乡风物,怎不勾起人的无尽愁怀呢?此联用笔开合自如:起句纵逸,出口万里;次句收挽,描状眼前。一纵一挽,意气自生。

颔联写黄昏时分风雨将至的景象:诗人正凭栏远眺间,一片云从蟠溪那边飘然而至,夕阳悄然而下,渐渐隐没在慈福寺阁的后面。云生日落,暮色顿生。紧接着,一阵秋风袭来,满楼萧瑟,凉意凛然。诗人知道,风为雨先,风已飒飒,雨将来临。此联中,自然景色片刻间的迁动变化:云起日沉,风满雨至——被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并用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流动自如地表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观其变。尤其是“风满”一语,以“满”状风,更见秋风之凛然,城楼之空落,一读之下,如置身于楼阁之上、风雨之中。

“山雨欲来”,一个“欲”字引而不发,愈显得气氛沉重紧迫。诗人没有仓皇离去,依旧独凭危楼,眺望夕阳残照中的秦苑汉宫。旧日宫阙只剩下残垣断壁,绿草丛生,野鸟出没,黄叶萧萧,秋蝉高吟。其景萧条,而其意悠闲。与上联对照,一张一弛,显得跌宕抑扬,流转多姿。

尾联余味无尽。旧日宫苑禁地,而今是野草丛生、黄叶满林;秦汉旧事,何处寻问?咸阳古都,唯余西风渭水!此时此刻,翻腾在诗人心中的岂只是“万里愁”,还有千载思了。

此诗写“秋”写“愁”,却无通常的萧瑟之感。诗歌以“万里愁”起,展现出空间的开阔,又以“当年事”作结,勾勒出时间的悠长。此间,有几多云起日沉、风狂雨疾,有几多物换景迁、兴亡盛衰?领悟到时空的无限,顿觉“行人”之渺小——诗人的万般感慨皆生于此。因此诗人在这里抒发的不是散淡高远、落寞幽寂的情怀,而是对于古往今来、自然人生的百般感触。他笔下的秋景也不是冷清静穆的,而呈现出动态美,其色调也不是淡雅的,而是血红的夕阳、灰黑的溪云——浓烈的色彩表现着强烈的感情律动。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像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像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纵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下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东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结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后人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诗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