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记里鼓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①,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晋书·舆服志》 [注]①此处“司南”即为指南车。 记里车未详所由来,亦高祖定三秦所获。制如指南①,其上有鼓。车行一里,木人辄击一槌。大驾卤簿,以次指南②。 《宋书·礼志》 [注]①、②指南即指南车。 记里鼓车。制如指南,上施华盖子,𦈟衣漆画,鼓机皆在内。 《南齐书·舆服志》 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987]增为三十人。 仁宗天圣五年[1027],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木槌。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立轮一,附于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立贯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半。上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诏以其法下有司制之。 大观[1107—1110年]之制,车箱上下为两层,上安木人二身,各手执木槌。轮轴共四。内左壁车脚上立轮一,安在车箱内,径二尺二寸五分,围六尺七寸五分,二十齿,齿间相去三寸三分五厘。又平轮一,径四尺六寸五分,围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出齿六十,齿间相去二寸四分。上大平轮一,通轴贯上,径三尺八寸,围一丈一尺,出齿一百,齿间相去一寸二分。立轴一,径二寸二分,围六寸六分,出齿三,齿间相去二寸二分。外大平轮轴上有铁拨子二。又木横轴上关戾、拨子各一。其车脚转一百遭,通轮轴转周,木人各一击钲、鼓。 《宋史·舆服志》 【评】这是关于记里鼓车车制的重要资料,是近世研究与复原记里鼓车的主要文献。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長度測量用具 > 記里車 > 記里鼓車 記里鼓車 jìlǐgǔchē 即記里車。 各种用途的车 各种用途的车乘坐的车或作战的车:车乘 驾乘 ☚ 马车 战车 ☛ 记里鼓车中国古代能自报行车里数的车制。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械,车行一里(500 m),车上木人受凸轮的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据考证,记里鼓车是东汉(公元25~220)以后出现的。这种车仅用作帝王出行时的仪仗。所传宋代天圣五年(1027)内侍卢道隆所造的鼓车,除沿用以前行车1里(500 m)击鼓外,还增设行车10里(5000 m)击钲。该车采用6个齿轮为一组的齿轮系减速。宋代另一种鼓车是大观元年(1107)由内侍吴德仁设计制造的,它恢复古法一里制,改用木人同时击钲、鼓以报里数。该鼓车利用凸轮原理使木人击钲、鼓。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车之一种。《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 指南车 画轮车 ☛ 记里鼓车 061 记里鼓车古代利用车轮转动自报行车里数的车。车上装有减速齿轮及牵动木人的凸轮。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次。这种车为东汉后出现的,仅用于帝王出行时的仪仗。《南齐书·舆服志》最早记载了记里鼓车的构造。《宋史·舆服志》记载,记里鼓车有两种设计,一种是天圣五年(1027)内侍卢道隆所造;一种是大观元年(1107)内侍吴德仁所造。二种设计都利用齿轮传动减速,使凸轮拉动木人发出音响表达里数。不同之处在于:卢法除有一里木人击鼓外,还增设十里木人击钲,共用6个齿轮。吴法只有一里两个木人同时击钲鼓,只用4个齿轮。记里鼓车是近代里程表、减速器发明的先驱,也是世界机械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 ☚ 吴德仁式指南车 古代车辆 ☛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车名。用以计算所行路程。行军作战,皇帝巡幸各地皆用此车计程。《宋史·舆服志》: “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4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行1里,则上层木人击鼓; 10里,则次层木人击镯。1辕,凤首,驾4马。驾士旧18人,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 增为30人。仁宗天圣五年 (公元1027年)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 ‘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木槌。足轮各径6尺,围1丈8尺。足轮1周,而行地3步。以古法6尺为步,300步为1里,用较今法5尺为步,360步为里。立轮1,附于左足,径1尺3寸8分,围4尺1寸4分,出齿18,齿间相去2寸3分。下平轮1,其径4尺1寸4分,围1丈2尺4寸2分,出齿54,齿间相去与附立轮同。立贯心轴1,其上设铜旋风轮1,出齿3,齿间相去1寸2分。中立平轮1,其径4尺,围1丈2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1,其径3寸少半寸,围1尺,出齿10,齿间相去1寸半。上平轮1,其径3尺少半尺,围1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1周,车行1里,下1层木人击鼓; 上平轮转1周,车行10里,上1层木人击镯。凡用大小轮8,合285齿,递相钩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 ☚ 祭服 肩舆 ☛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又名“大章车”。古代皇家使用的记程车。崔豹《古今注》 云: “亦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执棰。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一层击鼓。”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刘裕灭后秦曾获得记里鼓车,但不知其来历。南朝及唐皆采用,驾牛; 大驾出行,跟随在指南车后。宋记里鼓车赤色,四面画花鸟,上下二重台,周施勾栏,镂拱,驾四马,驾士十八人,宋太宗雍熙四年(987) 也曾为三十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内侍卢道隆上记里鼓车之制,得到宋帝的谕准。据《宋史》卷149《舆服志》载,其形制:“独辕双轮,箱上为两重,各刻木为人,执木槌。足轮各径六尺,围一丈八尺。足轮一周,而行地三步。以古法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用较今法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立轮一,附于左足,径一尺三寸八分,围四尺一寸四分,出齿十八,齿间相去二寸三分。下平轮一,其径四尺一寸四分,围一丈二尺四寸二分,出齿五十四,齿间相去与附主轮同。主贯心轴一,其上设铜旋风轮一,出齿三,齿间相去一寸二分。中立平轮一,其径四尺,围一丈二尺,出齿百,齿间相去与旋风等。次安小平轮一,其径三寸少半寸,围一尺,出齿十,齿间相去一寸半。上平轮一,其径三尺少半尺,围一丈,出齿百,齿间相去与小平轮同。其中平轮转一周,车行一里,下一层木人击鼓; 上平轮转一周,车行十里,上一层木人击镯。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 递相钩鏁, 犬牙相制, 周而复始。” ☚ 云母车 大章车 ☛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又称记道车,记里车或司南车,因为以后增加了行一里击鼓一下的装置,故称记里鼓车。它是至迟发明于西汉初的一中远距离长度计量装置。《西京杂记》载:“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大将军陪乘,名为大驾。司马车驾四,中道。辟恶车驾四,中道。记道车驾四,中道”。其后,我国不少史籍如《晋书·舆服志》、《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南齐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等均有记载。汉王刘邦平定三秦王时,曾获记里鼓车,其制如指南车。根据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内侍卢道隆提出的记里鼓车之制,可约略推断西汉记里鼓车的构造。其结构组件有足轮(车轮)、附于足轮的立轮、下平轮、第一贯心轴、旋风轮、中平轮、第二贯心轴、小平轮、上平车、第三贯心轴等。在第二贯心轴上置击鼓的木人,位于下一层。在第三贯心轴上置击镯的木人,位于上一层。整个齿轮系是和车辆同行同止的,即随足轮起止。其中足轮的直径为6尺,转一周则车行18尺;足轮回转100周,车行180丈,恰合一里。若立轮、下平轮、旋风轮、中平轮的四个齿轮的齿数依次为18,54,3,100,则车行一里,第二贯心轴转100×18/54×3/100=1(周)。若在第二贯心轴上装置一个起凸轮作用的拨子,拨动木人的手臂,车行一里,就可以使木人击鼓一次。若在第二贯心轴上再装置一个10齿的小平轮,和第三贯心轴上一个100齿的上平轮相衔接,则每当车行10里,上平轮转一周并拨动另一个木人的手臂击镯一次,即可记出里程。 ☚ 指南车 木牛流马 ☛ 记里鼓车 记里鼓车又名大章车。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宋燕肃与内侍芦道隆研制。车体红地,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驾士18人,宋太宗雍熙四年增为30人。具体制法是:独辕双轮,车箱两层,每层各有一木人执木槌。足轮两个,直径各6尺(宋制1尺合今30.72厘米),周长18尺。足轮走一周,行地3步。立轮1个,附于左足,直径1.38尺,周长4.14尺,有齿18个,齿距0.23尺。下平轮1个,直径4.14尺,周长12.42尺,有齿54个,齿距与附立轮同。立贯心轴1根,上设旋凤轮1个,有齿3个,齿距0.12尺。中立平轮1个,直径4尺,周围12尺,有齿100个,齿距同旋凤轮等。次安小平轮1个,直径0.25尺,周长1尺,有齿10个,齿距0.15尺。上平轮1个,直径2.5尺,周围10尺,有齿100个,齿距同小平轮等,平轮转一周,行车1里,下一层木人击鼓;上平轮转一周,行车10里,上层木人击镯。共用大小轮8个,285个齿,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后来,制法失传,只有根据有关资料仿制的模型。 ☚ 永济渠 台儿庄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