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训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训诂

又称 “诂训”、“故训”、“训故”, “训”、“诂”、“故”等。指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诂”最初本是经常连用的单音词。 一般认为, “训” 和 “诂”是有差别的, 如许慎 《说文解字 ·言部》: “训, 说教也。”“诂, 训故言也。” 即, “训” 是解释字词, 用以教人; “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言。 《尔雅》前三篇分别叫 《释诂》、 《释言》、 《释训》, “训诂” 一词即来源于此。 (诂、 故通用)唐孔颖达在 《诗·周南·关雎》疏里曾指出 “《释言》则《释诂》之别”, 即这两篇性质相同。他又引 《尔雅·序篇》说: “《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 言形貌也。”即《释诂》《释言》是用后来语词解释古代语词; 《释训》集中解释形貌之词。二字连用,始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 《诗经》, 定书名叫 《诗故训传》。 《尔雅》 用“训”、“诂”指称被解释的词,是名词; 而毛亨用的则是其动词义。“诂训”本是并列式词组,所以可倒言为“训诂”, 汉代以后逐渐合成一个复音词, 相当于后世的 “注解”。

训诂

训诂

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就是解释古书词句的意义。《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又:“诂,训故言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孔颖达《毛诗·关雎故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黄侃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两字连用,来源很早。《汉书·儒林传》:“[贾]谊为《左氏春秋传训故》。”《后汉书·张衡传》:“著《周官训诂》。”《汉书·艺文志》载《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汉代以后,“训诂”就成为语文学的专有名词。有的是以今语释古语。如《尔雅· 释诂》:“乔、嵩、崇,高也。”有的是以通语解方言。如《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王逸注:“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有的是解释其他词语。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串讲句意、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申述章旨、说明典章制度等也都属于“训诂”范围之内。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形索义(形训)、因声求义(音训)、比较互训(义训)三种基本的训诂方式。

☚ 训诂学源流   训故 ☛

训诂xùn gǔ

〖名词〗
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的一门学问(1)。《尊经阁记》:习训诂。——学习对古书词句的解释。

训诂

对古书字句的解释。《汉书·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训诂

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难懂的语言。最初单称“训”或“诂”, “诂”亦作“故”。汉以后逐渐合称“训诂”、“诂训”或“故训”。训诂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诠释词义、分析语法、说明修辞手段、串讲句意、讲解篇章结构、阐述文章旨意等等。其中以解释词义为主,或释古今之异言,或通方俗之殊语,或辨事物之形貌。在古代,训诂的实用目的是“通经致用”;现代则利用训诂来为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服务。我国的训诂起源很早,它产生于先秦,发展于汉唐,变革于两宋,到清代便达到了鼎盛时期。留存下来的著作十分宏富,《尔雅》、《毛诗故训传》、《方言》、《说文解字》等都是著名的训诂著作。

注解1

注解1

注(注释;~音;解注;批~) 训释 解诂 解故
注解和说明:注说
注释和著述:注述
解释并疏通、阐发文意或补充注释:疏注
对古书字句做解释:训诂 训故
 文字训诂:鱼虫
纂集训释:纂训
讲解训释:讲训
注释文义:训义 解义 释义 释笺 笺释 笺注 笺疏
 注释字义:释言
 注释词义:释词 辞释
 注释经义:解经 诂经
以今言注释古言或方言:诂(诂解)
根据上下文对某个词语做注释:随文释义 随文析义
江集前人关于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进行注释:集注
校勘注释:校注 校释
评论注释:评注
诠解注释:诠注
训释注解:训注
记述注释:记注
详细注解:详注 详解
古文注释或外文翻译严谨,一丝不苟:字栉句比 字栉句梳
(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注解)

☚ 解释的程度   说明 ☛

注解2

注解2

注(注文;注语;注释;注脚;疏注) 笺(笺释;笺疏;笺注)
解释古书字句的文字:训诂
经传的注解:笺注
为诗集作的笺注:诗笺 诗牋
对注所作的注解:
经书的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注疏
诗的注疏:诗疏
对篆书的注解:篆注
正文旁的注解:小注
夹在正文中间文字较少的注解:夹注 间诂
在书眉上批注的文字:眉批
印在书页下端的注解:脚注
附于正文末尾的注解:附注
确实无疑的注解:铁板注脚
简明的注解:浅注
正确的训释:雅训
雅正的注解:雅故
(解释词句的文字:注解)

☚ 各种用途的文字   碑文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训诂xùn gǔ

解释古书字义。《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

汉语训诂/通训/本义/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偏义/重言/联绵字/右文说/同源字/破字/骈字/现代汉语词汇/小学

☚ 普通话语音   汉语训诂 ☛
训诂

训诂xungu

指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即以古书中的词句意义、篇章结构、语法修辞、典章制度等为解释内容的工作。
训诂一词,古代学者总是公开解释的,如《诗·大雅·生民》:“古训是式。”毛传:“古,故;训,道。”《尔雅》:“训,道也。”《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孔颖达《毛诗关雎诂训传》正义:“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诂”连用,最早是汉初的毛亨。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定名为《诗故(诂)训传》。“诂训”,就是训诂。
训诂之所以产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以时代的更迭、时空的变化所引起的语言的变化为直接的原因。清代学者陈澧说:“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时间的变化,地域的不同,造成了语言的隔阂,语音、语法、词汇、文字都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同代而不同地域,不同代不同地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因而产生了解释,随之便产生了训诂。参见“训诂学”等。

☚ 训诂学   词汇 ☛

尔雅/释名/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匡谬正俗/埤雅/尔雅翼/助语辞/骈雅/通雅/尔雅正义/尔雅义疏/广雅疏证/释名疏证补/方言疏证/方言疏证补/方言补校/吴下方言考/字诂义府合按/称谓录/恒言录/恒言广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经籍䉵诂/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经词衍释/马氏文通/小学考/十驾斋养新录

☚ 等韵一得   尔雅 ☛
训诂

训诂Xungu

传统语言学术语。又叫“诂(故)训”。“训诂”是个常用词,但人们对其意义的解释常不一致。清代小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诂”字条下,竟误解为支配关系的词组,意为“解释古语”。因此,这个问题有首先说明的必要。“训”、“诂”二字,在《尔雅》中还分开用,两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汉初鲁国人毛亨。毛亨给《诗经》作的注解叫《毛诗故训传》。“诂”与“故”两字通用。“诂”和“训”都是解释的意思,所以又可以倒说成“训诂”,如郑玄、陆机等人都称《毛诗故训传》为《毛诗训诂传》。因此,“训诂”一词,由毛亨最先使用为学科名称。“诂训”原是并列式词组,所以能倒言为“训诂”。“训诂”出现于汉初也是并列式,不是支配式。段玉裁《说文》诂字条注说:“训诂者,顺释其故言也。”有误。《公羊解故》的“故”,陆氏《释文》说:“训也。”可以证明“解故”不是支配式的词组。《汉书·儒林传》说: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贾谊“为《左氏传》训故”。“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这些“训故”已成并列式的复合词,相当于后世所谓“注解”。所以黄季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说: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训诂的内容主要包括:解释词义,串讲句义,申述篇章旨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法,解释语法现象,阐明表达方法,诠释典章制度和典故等方面。训诂的任务就是解释语言。所以,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凡不易被后人理解的语义,都属训诂范畴。至于说训诂的起因,前人往往引清代学者陈澧的话:“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见《东塾读书记》陈氏这里强调了训诂的起因应当有时、地两个方面。其实,一门学科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训诂的起因除时、地变迁造成了语言的古今方域之变,需要训诂来沟通以外,还有其它社会科学部门的影响等原因。从有文字到汉初《尔雅》成书,至少有一千几百年的时间,典籍已相当丰富。因此,时间既久,典籍既富,语言文字所起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随着历史的发展,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文字也屡易其身。只掌握当时语言文字的人理解古代文献当然要有困难。要沟通古今差异,使古今如旦暮, 于是训诂便应运而生了。

☚ 摹声词   形训 ☛
训诂

训诂

古人也叫它 “训故” “诂训” “故训”。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训” 是说明解释的意思,“诂” 的本义是古言的意思。两个语素各自的含义是: 训,是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 《尔雅 ·释水》: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词语。如 《尔雅·释诂》: “乔、嵩、崇,高也。” 即 “乔、嵩、崇” 三个词都是 “高”的意思。再如 《方言》第一: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训解的方法很多: 有根据字形解释的,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说: “夫文,止戈为武。”有根据字音解释的,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与 “养”,“校” 与 “教”,“序”与 “射”音韵接近。有些难懂的抽象概念,就用语句说明法,如 《孟子 ·梁惠王 (下)》说: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例中对“鳏”“寡”“独”“孤”分别进行说明。这些训诂方法都见于先秦古籍里,虽不是专门的训诂著作,但我们可以此窥见训诂学的发端。训诂学的兴盛是在两汉,主要训诂著作有 《尔雅》、《方言》、《说文解字》。训诂学的发展巅峰是在清代,如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等著作,既有理论,又有方法。由于清代学者的努力,使训诂学发展为 一门语言学科。现在我们学习训诂,对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和考证语言发展的历史以及校勘古书、编写字典辞书都有重大作用。

☚ 韵书   校勘 ☛

训诂

又称“诂训”、“训故”、“故训”。指在古代文献的范围内,为克服文字障碍,解决语言矛盾的一种专门性的学术工作。训诂的内容主要是解释字义、词义,如《诗·卫风·氓》、“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毛传:“氓,民也;嗤嗤,敦厚之貌;布,币也”。同时也串讲句义,申述篇章旨意,说明表现方法、修辞手段等等。

训诂訓詁xùn gǔ

也称“训故”、“诂训”、“故训”。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伤寒蕴要全书· 自序》:“转求训诂,又弗能明,甚至移日通宵,绎味寻思,竟不能会其旨要。”

训诂xun gu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训诂

早期单称为训、诂(又作故),后称为训诂、训故、诂训、故训等,今通作训诂。传统语文学学科名。古代认为,训诂是用当时通行易懂的语言,解释因时地相隔而难以明白的语言和古书的字词语句以至段落篇章的意义,目的主要是“通经致用”。近现代认为,训诂是用当代通行易懂的语言考求解释古书(以汉魏以前的古书为主)中词语的意义,目的是为学习和研究古籍文献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关于训诂的历史、内容、方法、应用等的理论,叫做训诂学。训诂萌芽于先秦,奠基于两汉。其名称始于《尔雅》的“释训”、“释诂”两篇。西汉鲁国申培注解《诗经》时所著的《鲁故》,也被认为是训诂名称的来源之一。“训诂”二字连用则初见于《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汉书·艺文志》中又称“训诂”为“训故”:“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两汉不仅是训诂的奠基时期,而且是其第一个高峰,实践和理论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主要是经学的附庸,难免存在着拘泥墨守、烦琐附会等弊端。魏晋至宋明时期,训诂发生了转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突破了两汉时以儒经为训释重点的局限,广泛的释字(词)注音的专著也多了起来。同时也能注重著作义理的发挥(如玄学)和真谛的揭示。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训诂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实践上更达到了顶峰,而且至今仍未能超过,理论上的发微和建树也甚精甚多,为训诂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进一步阐释了它,使之完全脱离了经学而独立了出来并具有了科学的体系。当代语言学家王力、陆宗达对训诂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更为充分而深刻的论述,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另外,“训诂”在古代也常常用作书名。如西汉贾谊有《左氏传训诂》、东汉张衡有《周官训诂》等,仅表示广泛意义上的注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