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认知一致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认知一致论 认知一致论cognitive consistancy theory对于态度的形成,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过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1)学习论,认为态度和其他习惯一样是通过后来学习而获得的。(2)诱因论,认为一个人采取的态度受他对收益多少的考虑决定。(3)认知一致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认知一致论强调人在认识中总是寻求一种平衡的、一致的、协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有几种信念或观点彼此不协调,他将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 以便恢复认知结构的一致性状态。这一理论直接起源于心理学中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和勒温(Lewin,K.)的场论,它试图说明态度的不同成分之间有趋向一致的压力。认知一致论有三种变式。第一种变式是平衡论(balance theory),它是由海德(Heioler,F.)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海德提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欲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和平衡的压力,如果出现了认知不平衡,趋向平衡的形式在于改变现存的认识之一,或添加一种新的认识,以校正不平衡。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项要素:P代表观察者,O代表另外一个人,X代表一个态度主题。这三项要素之间存在三项评估:P对O的评估、P对X的评估,以及O对X的评估(见图)。所谓平衡的系统是指,你和你所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意见不一致,不平衡的系统则指,你和你喜欢的人的意见不一致,或和你不喜欢的人意见一致;换言之,只有在这个系统的三项评估中,有一项或三项评估为正时,系统才能达到平衡。 不平衡 ☚ 认知选择 三维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