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觱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觱篥bì lì

管乐器名。传自龟兹,状似胡笳。白居易《听芦管》: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刘商《胡笳十八拍》第七拍: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张𧏖《钱塘夜宴》:觱篥调高山阁回,虾蟆更促海声寒。

觱篥

觱篥

古代吹奏乐器。又作“筚篥”、“必栗”、“悲篥”。以竹或木为管,管上开有八孔(前七后一),管端插有芦制哨子。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后传入中原,在民间广为流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制和不少吹奏名手。觱篥也成为隋唐燕乐和宋代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

☚ 胡笳   招军 ☛

觱篥bì lì

古乐器名。又名悲篥、笳管。李欣《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薜荔;觱篥;壁立;臂力

◉ 薜荔bìlì  常绿藤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果实球形,可做凉粉。茎、叶入中药。
◉ 觱篥bìlì  也作“觱栗”、“篥”、“筚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例〉又疑吹~,龟兹(Qiūcí)旧乐多凄恻。
◉ 壁立bìlì  (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例〉~千仞/ 山峰~/ 两岸石崖~。〈近〉陡立/ 峭立/ 挺立。〈反〉倾斜/ 歪斜。
◉ 臂力bìlì  臂部的力量。〈例〉~过人/ 锻炼~/ 他的~强,能举起很重的杠铃。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笳管 > 觱篥
觱篥  bìlì

亦作“篳篥”、“必栗”。又名“悲篥”,亦作“悲栗”、“悲慄”。古代簧管樂器名。起源於西域龜兹國,後傳入中土。始見於南北朝,達於清代。南北朝時有小觱篥、大觱篥、竪觱篥、雙觱篥、桃皮觱篥等諸多形制。隋、唐、宋乃至清代爲雅樂中之重要樂器。觱篥吹出的聲音激越悲凄。唐·段安節《樂府雜録》:“觱篥者,本龜兹國樂也。亦曰悲篥,有類於笳。”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十六:“必栗者,羌胡樂器名也。經文作篳篥也。”唐·白居易《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翕然聲作疑管裂,詘然聲盡疑刀截。有時婉軟無筋骨,有時頓挫生稜節。”唐·温庭筠《李相伎人吹篳篥歌》:“景陽宫女正愁絕,莫被此聲摧斷魂。”宋·陳晹《樂書》:“觱篥,以竹爲管,以蘆爲首,狀類胡笳……其大者九竅,以觱篥名之;小者六竅,以風管名之。”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宋太祖時三大宴,皇帝升座,宰相進酒,庭中吹觱篥,以衆樂和之。唐九部塞樂有漆觱篥,北部安國有雙觱篥、銀字觱篥。”明·蘇祐《塞下曲》:“觱篥無聲河漢轉,露華霜氣滿弓刀。”《大清會典圖》卷四十三載清代瓦爾喀部舞樂中所使用的觱篥形制爲:“蘆管,三孔,金口下哆,管長五寸三分七厘……上一口内徑稱蘆口外徑,中有凶,徑九厘。管端開簧,蘆口距管末四寸五分三厘,距第一孔三寸五分八厘,第二孔二寸八分五厘,第三孔二寸二分六厘。”而今民間流傳的觱篥則以木爲管,管端插有蘆哨,八孔(前七後一),稱“管子”或“管”。參見本類“風管”、“頭管”。

觱篥

觱篥【同义】总目录


觱篥头管
管乐器

管乐器

管(管乐;风管;箫管;笙管;铜~;金~;黑~) 簜 玉律 笙箫 细乐
美称管乐器:凤管 玉吹
以银作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管乐器:银管
以管发声的乐器及其所奏的音乐:管乐
管乐与歌喉:竹肉
管乐器与弦乐器:管弦 桐竹 琴竽 丝竹 丝簧 弦吹 弦笛 弦管 弦筦 筦弦 弦丝
古管乐器:簌 箎 笳(胡笳;边~;悲~) 龠 籥 埙 壎 箛 竽 琯 竖篴 筚篥 悲栗 尺八 比竹 昭华 云箫 羌笛 陇笛 觱篥
胡笳的美称:金笳
竹管乐器:竹 簧 贞筠
雕花的竹管:镂管
簧管乐器:唢呐 锁呐 锁哪 金口角
我国苗、侗等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芦笙(葫芦笙)
箫和笛一类管乐器:横笛短箫
用竹或铁制的横吹管乐器:笛(笛子;笛牀;横笛;竹笛;银笛;龙笛;短~;牧~;羌~;渔~;朔~;梆~;清~;雅~) 玉骨 横玉 横管 横吹 龙篴 龙管 象管 促管 脆管 九漏 竹牀 茵于 轻圆 霜竹 孤竹 嶰竹 横竹 龙钟管
笛的美称:龙管 龙筦 凤笛 玉笛 玉龙 琼管
鼓吹中的横笛:铙管
铁制的笛管:铁笛 铁管管乐器中发音的薄片;簧
其他吹奏乐器:号(号角;筒~;军~;马~;步~;洋~;铜~;小~)角(铜~;画~;鼓~) 喇叭
号角的美称:金角
军中所用的号角:军号 军角 警角
边塞地区戍卒吹的号角:霜角
装饰华美的管乐器:玉箫金管
装饰精美的管弦乐器:金丝玉管 银筝玉柱 钿筝瑶管 锦瑟瑶笙 朱弦翠管 琼箫瑶瑟
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云管 云篪
别离时所吹奏的管乐器:离管

☚ 管乐器   笙 ☛

觱篥

又称“筚篥”、“悲栗”、“笳管”、“头管”、“管子”,简称“管”。古代西域龟兹的一种簧管乐器。初为牧人乐器,以骨制成,后改竹制。竖吹,有指孔,以芦苇作簧。内地流行的管子有八孔和九孔两种,乃觱篥演变而来。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诗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觱篥

觱篥

又作筚篥、悲栗、必栗等,均汉文音译;意译为苇管、笳管、头管、管子等。古代吹奏乐器。南朝宋何承天《纂文》: “必栗者,胡羌乐器名也。”唐杜佑《通典》:“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宋陈旸《乐书》说它“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隋唐时,为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安国乐、西凉乐等的主要乐器;在宋教坊四部乐的胡部、龟兹部里,皆占首位。形制较多,有大小之别,又有桃皮觱篥、双觱篥等。新疆*库木吐拉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大量此器图像。今新疆的巴拉曼(皮皮),即其遗制。

☚ 笳   筚篥 ☛
觱篥

觱篥

又作筚篥、悲栗、必栗等,均汉文音译;意译为苇管、笳管、头管、管子等。古代吹奏乐器。南朝宋何承天《纂文》: “必栗者,胡羌乐器名也。”唐杜佑《通典》:“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栗,有类于笳。”宋陈旸《乐书》说它“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隋唐时,为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安国乐、西凉乐等的主要乐器;在宋教坊四部乐的胡部、龟兹部里,皆占首位。形制较多,有大小之别,又有桃皮觱篥、双觱篥等。新疆*库木吐拉石窟、伯孜克里克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大量此器图像。今新疆的巴拉曼(皮皮),即其遗制。

☚ 笳   筚篥 ☛
觱篥

觱篥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又称“筚篥”、“悲栗”、 “”、 “长离” 等。 其形似胡笳, 以竹为管,管首安芦叶,管上开六孔至十孔不等。其调为角声,五音皆备。源于西域等地,隋、唐以后,盛行于中原。唐代雅乐所用者,称为“雅管”; 鼓吹乐所用者,称为“笳管”。其大者九孔,而小者六孔,又称“凤管”或“风管”,唐代燕乐亦用之。“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避难蜀中,适逢连日阴雨,念及杨贵妃惨死马下,遂作《雨霖铃》一曲,命乐师张徽用觱篥奏之。回京后,至华清宫,复命张徽奏之,“悽怆流涕”。因觱篥声悲,唐人又有撰《别离难》(一名 《怨回鹘》) 以作独奏曲者。至宋代,教坊所用改为十孔,前七孔,后三孔。宋太宗时,凡三大宴之始,殿庭之中,首次觱篥以领奏,而以众乐相和,所谓 “为众乐之首”,故又称为 “头管”。辽、金、元诸乐部亦多用之。至明代,则以木为管,口安芦哨吹之。觱篥所奏之古曲,尚有 《杨柳枝》、《新倾杯》、《道调》、《勒部羝曲》等。

☚ 达卜   羯鼓 ☛
觱篥

觱篥

又称筚篥、悲篥、笳管、头管。出自中亚的一种簧管龟兹乐器。汉时传入关中。据《通典》,本名悲篥, 出自胡中,胡人吹之,以惊中国马。其形状似管,有孔,竖吹可以发音。初用骨制,后改用竹,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山东孝堂山石刻第十石第二层有屈足跪吹觱篥图。

☚ 箜篌   楚舞 ☛

觱篥bi li

ancient bamboo pipe with a reed mouth piece

觱篥

蒙古、纳西、彝、白、朝鲜、达斡尔、汉等族历史上的簧管乐器。纳西语称“波伯”。达斡尔族称“匹昌库”。朝鲜族称“草匹力”。汉语称管、小管子、芦笛、芦管、筚篥、悲篥、笳管、头管等。起源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汉代传入内地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第二期雕塑中,有大量吹觱篥的形象。后为隋唐燕乐及唐宋教坊音乐的重要乐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觱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唐代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诗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其形制如宋代陈旸《乐书》所载:“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元代是蒙古宫廷“乐音王队”和“礼乐队”的乐器之一,《元史·礼乐志》载:“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窍七”。明代仍在蒙古各部中流行,并作为助战的乐器,萧大亨《夷俗记·战阵》载,蒙古人攻城时,“觱篥齐鸣,呼声动地,遂蚁附肉薄而登,而城陷矣”。清代仍作为宫廷乐器,亦广泛流行各族民间,如内蒙古,云南大理、丽江、路南,吉林延边,黑龙江以及汉地等。朝鲜族的“草匹力”为竹制,双簧,有高音、低音两种。演奏时、竖吹,两手指分别按孔,音色高亢,用于独奏、合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