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角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角抵

角抵

又作“角觝”、“觳抵”。广义的角抵,泛指各种技艺表演,等于“百戏”。张衡《西京赋》所叙“程角抵之妙戏”,即包括“扛鼎”、“寻橦”、“冲狭燕濯”、“胸突銛锋”、“跳丸剑”、“走索”等。狭义的角抵,则为两人角力,与现代的“摔跤”相似。宋元时称“相扑”或“争交”(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是一种含有竞赛性质的武术表演。

☚ 散乐   鱼龙曼衍 ☛
角抵

角抵

亦作“角觝”,“觳抵”。秦汉时的一种技艺表演。《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传说起源于战国,秦代时称“角觝”。在汉代亦泛指各种乐舞杂技为“角抵戏”。东汉张衡《西京赋》:“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当时并同百戏通用。《乐书》载:“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角者,角其伎也,两两相当,角及伎艺射御也,盖杂技之总称云。”角抵本为一种民间艺术,后入宫廷,和俳优同场表演。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对此有形象描绘。据《西京杂记》载:汉代的民间角抵进一步戏剧化了。”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觝之戏焉。”这《东海黄公》的角抵戏,主要部分乃是人与虎的搏斗,不出角抵竞技的范围,但已有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两个演员也都有特定的服装和化装等。

☚ 百戏   踏谣娘 ☛
角抵

角抵

本为相互角力的一种技艺,类似今之摔跤。传说起源于战国。《汉书·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角牴,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又《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注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任昉《述异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名两两三三,头戴斗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又《事物原始·角牴》: “今小儿两手据地,以头相触,作牛斗状,即汉武帝角牴之戏也。”《梦梁录》:“角牴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角抵者有朝会、瓦市、露台之别。据《梦梁录》载:“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非市井之徒,名曰‘内等子’,隶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所管,元于殿步诸军选膂力者充应名额,即虎贲郎将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礼,四孟车驾亲乡,驾前有顶帽,鬓发蓬松,握拳左右行者是也。遇圣节御宴大朝会,用左右军相扑,即此内等子承应。”“瓦市相扑者,乃岐路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如头赏者,旗帐、银杯、彩段、锦袄、官会、马匹而已。”

☚ 鱼龙戏   舞马 ☛
角抵

角抵jiǎodǐ

┃┃ 秦汉时一种运动项目,类似于现代的摔跤。汉·张衡《西京赋》:“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

☚ 针神   角弈 ☛

角抵Jiaodi

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又称“觳抵”、“角觝”。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被作为一种技艺表演。晋代以后又称“相扑”,“争交”。宋朝宫廷中相扑分左右军,运动员成为“内等子”,民间相扑在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瓦舍内进行。据周密《武林旧事》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市)瓦舍相扑艺人最多时达30余人。唐朝时角抵是宫廷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五代、明、清时期,民间的摔跤活动也非常普及。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第290窟壁画中有一幅北周时(557~581)的相扑图壁画,反映了擂台上进行相扑比赛的画面。河南省博物馆里有一件捏塑作品——小儿相扑瓷俑,其中一孩童抓住对方的腰带,一孩童抱住对手的左腿,正在摔打。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有一幅明朝(1368~1644)的相扑图壁画,此画面形象地反映了2力士相扑比赛的情景。1955年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出土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角抵纹透雕铜饰,铜饰正中2人正作角抵状,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摔跤活动。1960~1961年河南省密县大虎亭出土了一幅东汉时的角抵图壁画,画中2个力士正准备交手相搏,表现了“引而未发”的一瞬间。


角抵纹绣雕铜饰

角抵

角抵

或写作“角觝”、“觳觝”。我国最古老的摔跤运动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原始舞蹈,是从模拟人与人相斗、人与兽相斗、兽与兽相斗的舞蹈中发展而来的。由舞蹈衍化为竞技,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秦汉时代,它主要以角力竞技的形式存在,但作为舞蹈的角抵,或具有较多舞蹈色彩的角抵也还存在,并且一直延续了很久。西周至春秋,角抵被称为“角力”,是训练士兵战斗技能的主要内容之一。秦统一六国后,秦二世沉湎于玩乐,遂改角力为“角抵”,本属于先王“讲武之礼”的角抵变成了供人赏玩的戏乐伎艺。《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足见汉代角抵之盛,自此,可能每年春夏各举行一次角抵比赛成为定制,一直延至隋唐五代,并东传日本。汉代的角抵选手一般头上扎着红色的抹额,头发梳成直立如竿的发髻,袒露着上身,都是躯体健壮的大力士。这不仅可从《文选》张衡《西京赋》的描写中有所了解,而且也从河南密县东汉墓壁画中得到印证。汉魏以后,角抵逐渐演变成为相扑,虽然名称经常混用,但演变的轨迹是比较清楚的。而竞技形式以外的舞蹈或游戏性质的角抵,在民间一直流传到元明。《事物原始·角抵》:“今小儿两手据地,以头相触,作牛头状,即汉武帝角抵之戏也。”人兽相搏的模拟性角抵戏,在汉画像石中可以见到,人戴假面具的角抵戏图,见明王圻《三才图绘》人事十卷。

☚ 角力戏   角牴 ☛

角抵

古代较力之戏,也称“角氐”、“角抵”、“角觝”。《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李贤注引文颖:“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雜藝 > 角觝
角觝  juédǐ

亦稱“相撲”、“争交”。古百戲名。類似今日之摔跤。起於戰國、由“蚩尤戲”演變而來。至秦改此稱,爲百戲之一。晉稱“相撲”,宋稱“争交”。分表演和争勝負兩類。《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在甘泉,作樂角觝俳優之戲。”應劭注:“戰國之時,稍增講武之禮,以爲戲樂。用相誇示,而秦更名曰角觝。角者,角材也;觝者,相觝觸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觝,漢造角觝戲,蓋其遺制也。”《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引《晉書》:“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曰:‘卿郡人不如潁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别兩國優劣。’”宋·吳自牧《夢梁録·百戲伎藝·角觝》:“角觝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争交……若論護國寺南峰露臺争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

角觝圖

(《三才圖會》)

角抵【同义】总目录


角抵蚩尤戏

角抵

见“摔跤”。

角抵

角抵

古代技艺表演。亦作角觝。始于战国,秦汉隋唐均极盛行,宋元以后多称相扑、争交。汉时也用以泛称各种乐舞杂技。张衡《西京赋》: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觝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应劭曰: “角者,角技也; 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颜师古同意后说。唐代,角抵之戏甚至在祭天地的大典前都有表演。不少皇帝酷爱此技,史称穆宗观看角抵戏,“凡三日一幸”。《新五代史·李存贤传》载,庄宗好角抵,一次对李存贤说: “尔能胜我,与尔一镇。”结果存贤获胜,后得卢龙军节度使一职。

☚ 捶丸   相扑 ☛
角抵

角抵

古代技艺表演。亦作角觝。始于战国,秦汉隋唐均极盛行,宋元以后多称相扑、争交。汉时也用以泛称各种乐舞杂技。张衡《西京赋》: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春,作角觝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应劭曰: “角者,角技也; 抵者,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颜师古同意后说。唐代,角抵之戏甚至在祭天地的大典前都有表演。不少皇帝酷爱此技,史称穆宗观看角抵戏,“凡三日一幸”。《新五代史·李存贤传》载,庄宗好角抵,一次对李存贤说: “尔能胜我,与尔一镇。”结果存贤获胜,后得卢龙军节度使一职。

☚ 捶丸   相扑 ☛
角抵

059 角抵

古代的摔跤。传说始于蚩尤与黄帝作战时,其头有角,以角抵人。其起源很早,至战国已成定型。《庄子·人间世》载:“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阳,泰至则多奇巧。”其以巧斗力即当时角抵之戏。进行这种活动时,开始是游戏,是明来明去的斗巧力;斗来斗去后来就往往会为争胜而暗害对手。过分时可以诡计百出,出现特异招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准民间私藏武器,民间习武就只有角抵活动了;所以汉代角抵特别盛行。《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其盛况可见一般。角抵发展至今,形成为摔跤竞赛项目。

☚ 手搏   拳勇 ☛
角抵

角抵

秦汉时期一种较力的技艺表演。亦作“角觝”、“觳抵”。由春秋战国时的角力发展而来。对抗的双方席地而坐,两腿蹬直,双手握于中间的一根木棍上,各自向己方用力,以身体先离地者为输。还有一种方式是两人相对而跪,互拿腰腿,而后立起,拉扯勾拌,以倒卧者为输。据说秦末揭竿而起的陈胜义军中,有许多勇士都曾是角抵高手。汉代角抵成了百戏的一部分,并以“角抵戏”一词来泛称各种乐舞杂技。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京师举行了大规模的角抵戏演出,方圆三百里地的人都赶来观看,盛况空前。魏晋时成了一种竞技运动,并有了女子角抵。唐代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被定为角抵之期,宫廷和民间都有角抵娱乐。宋代角抵称 “相扑”、“争交”,有了很大的发展。

☚ 蚩尤戏   幻术 ☛
角抵

角抵

先秦时期宫中的一种戏乐表演。《汉书·刑法志》云: “战国之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曰角抵”。角抵原是春秋以来的一种技艺表演,由两个力士徒手进行较量,以把对方身体某一部位摔倒在地,或是制服对方为优胜的角力竞技,至战国时,开始成为宫中的一种 “戏乐” 表演。到了秦时,改名为 “角抵”。当时角抵亦称“觳抵”。受牛羊以角相抵的形象启发,“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史记·李斯传》亦载,“ (秦) 二世在甘泉 (宫),方作觳抵俳优之观”,这说明角抵已不是单纯的角力竞技,而是被视为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表演,可与俳优同时参加演出。

☚ 遁术   倡优奇变 ☛

角抵

又作“角觝”、“觳抵”。秦汉时一种技艺表演。均与现代的摔跤或拳斗相似。宋元时称“相扑”或“争交”。汉代时亦称“百戏”为“角抵戏”。参见“体育”中的“角抵”。


角抵

又作“角觝”、“𣫅抵”。 中国古代角力比赛。源于战国。秦汉时为技艺表演。晋代以后又称“相扑”、“争交”。参见“艺术”中的“角抵”。

角抵

角抵

古代杂技的一种, 两两相当角力而分胜负,故名,又叫角觝。先秦时期,冀州已有蚩尤戏。相传蚩尤鬓如剑戟,头上生角,与轩辕黄帝作战时以角相抵, 后冀州民众仿其形而头戴牛角相抵,称蚩尤戏。有人认为秦汉角抵即由蚩尤戏而来。秦统一后,角抵盛行于宫廷。秦二世常在咸阳宫、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文帝时,曾以角抵招待匈奴使者。汉武帝时,“角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角抵作为最主要的杂技项目,成了杂技百戏的代称。武帝、宣帝在位多年,经常在平乐观演出百戏, 其中每有角抵。但从武帝以后,所谓角抵往往是泛指各种杂技。直到隋唐。角抵才又被用来指两两角力的相朴摔跤之戏。

☚ 女娥坐歌 洪涯指麾   乌获扛鼎 ☛

角抵

古代的一种摔跤运动。角抵与角力、相搏、相扑同义,起源于战国,秦汉时为百戏中的一种技艺表演,故又称为“角抵戏”。陕西省灃西县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有角抵形象。魏晋南北朝时代,相搏转化为相扑。角抵盛行于隋唐。隋初,据《续高僧传》记载,僧人法通曾奉文帝杨坚之命与西番人大作相扑赛,由于胜负与国威有关,统治者最为关注。唐代,角抵是宫廷中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当时左右军中均有专门从事角抵的大力士。据《角力记》载,唐末长安的蒙万嬴作为角抵力士供奉三代皇帝达数十年之久,可谓职业摔跤家。北宋汴京(开封)男子和女子相扑十分活跃。到了清代,摔跤活动空前发展,军中设有“善扑营”专为统治者表演,民间的摔跤活动更为普遍。

角抵jué dǐ

一作“角觝”。古代的一种技艺表演,类似今之摔跤。传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宋元时称为相扑或争交。《四库全书提要》:“医者拘泥成法,不察虚实,概以攻伐戕生气,譬诸检谱角抵,宜其致败,其过实不在谱也。”

角抵

角抵

古代体育活动,以角力摔打为主进行比赛,常见动作是扭、扳、绊等,是现代摔跤的前身。尤部落最早将其用于军事训练,在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流行。汉代之后逐渐发展为竞技项目。

☚ 体育毕业会考   青萍剑 ☛

角抵

秦、汉杂技节目。亦称角觝、觳抵。远源为上古先民在狩猎之余模仿动物的嬉戏扑打进行技能培养或娱乐游戏,近源为与古代神话传说相联系的蚩尤戏。据南朝梁代任昉所撰《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戏曰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为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首领,勇武好战,兼并甚多。东汉张衡在其《西京赋》中述引古代传说时曾提道:“蚩尤秉,奋鬣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魑魅魍魉,莫能逢旃。”所谓“奋鬣披般”即传说蚩尤在率部族战斗时常化装成猛兽之状以振声威,而这一点又直接启发了蚩尤戏成为主要表现战斗场面的武戏,或化装成猛兽进行表演。《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黄帝蚩尤涿鹿(今河北涿鹿)大战之事,古时传说极广,而传说中的涿鹿之野,正是古冀州地区,因而梁任昉《述异记》所载冀州一带流行蚩尤戏,正与当地广泛流传这个故事有关。唐裴骃《史记集解》曾引东汉应劭话说“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至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又引文颖注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可知蚩尤戏到战国时,已经将其表演形式与宫廷中的武术操练、对阵表演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节目。至秦代则因其表演中有演员化装戴上兽角比赛气力和扑打技巧便更名为角抵。据《史记·李斯传》记载:“二世在甘泉,方作觳觝优俳之观。”说明角抵已经成为秦代宫廷中颇受喜爱的节目。西汉时,角抵的规模更大,而且从宫廷发展到面向民间。《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采观。……六年(前105)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观。”这时,角抵不仅成为场面宏大的公开表演,而且也成为招待外国宾客,炫耀汉王朝繁盛富庶的著名节目。《史记·大宛传》记载:“是时上(汉武帝)方数巡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示汉富厚焉。于是,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汉武帝好大喜功,正值国力强盛,无论音乐舞蹈,还是诸种伎艺,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角抵盛行,自在情理之中。以后,随着西汉王朝国力渐衰,角抵的演出规模也日趋缩小,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因关东一带“连遭灾害,饥寒疾疫,夭不终命”,于是下诏“罢角抵”,在宫廷中不再组织角抵表演。虽然当时宫廷不演出,但这一优秀的节目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并给予后世极大影响,几乎以后各代的宫廷百戏表演中,都保留有这一节目。

角抵

古代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也称相扑,与今天的摔跤相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