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观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观风guān fēng观察民俗民风。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重为长裾客,佐彼观风臣。李白《陈情赠友人》: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观风guān fēng观景。 观风 观风古代诗学概念,在古代文论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意为通过诗歌等文艺作品可以体察、了解民事、民情和风俗面貌。孔子以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其中“观”指诗具有帮助认识民间风俗之用,即郑玄所谓:“观风俗之盛衰。”这一观念在当时及以后有极大影响。古时诗乐合一,由乐观风往往亦即由诗观风,《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观乐,知晓各国风尚即是此一体现;《吕氏春秋》中也说:“观其音而知其俗也。”古时有所谓采诗之官的说法,即收集民间歌谣以观察民间情事,它既是“观风”观念的基础,又有力地加强了观风观念的流衍。《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为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也。”“观风”除了其观“风俗”的一面,往往还包含了观世运、观国家兴衰的一面,即班固所谓“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季札观乐中也包含了这一意思。《吕氏春秋》也说:“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这一方面后代渐趋突出,许多诗人或文论家谈“观风”都是在讲国家世运的消长。唐元结《舂陵行》反映了社会动乱,自述其作诗宗旨:“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诗。”宋李觏《上李舍人书》:“欲观国者,观文可也。”邵雍《观诗吟》:“无雅岂明王教化,有风方识国兴衰。”元赵孟頫论诗“可以观民风,可以观世道”(《薛昂夫诗集序》)。明王祎:“词翰细事耳,于此不亦可观世变乎?”(《书徐文贞公诗后》)许学夷一方面讲“诗文与风俗相为盛衰”,另一方面又讲它“与国运同其盛衰”(《诗源辨体》)。清洪亮吉:“诗虽小道,然实足以觇国家气运之衰旺。”(《北江诗话》)而《尚书·舜典》、《毛诗序》以下论“诗言志”,指人的主体性而言,所以“观风”还可以理解为观人的风尚品性。唐柳冕:“古者陈诗以观人风。君子之风,仁义是也;小人之风,邪佞是也。”(《答杨中丞论文书》)这说明了观风概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 观 厚 ☛ 观风 观风即把风。指在外为人观看动静,随时通报。例第十三回: “等你过那边去,我这里与你两个观风……。” ☚ 啜哄 悌己 ☛ 观风谓天子出巡体察民情。唐张说《奉和圣制暇日与兄弟同游兴庆宫作应制》诗: “问俗兆人阜,观风五教宣。” 观风(一) 古时君主遣采诗官至民间采集歌谣,了解观察民间风俗及对时政的反映。《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唐太宗时曾设视风俗使。清代雍正中,置观风整俗使,至各地巡视,了解时政民风。 观风guānfēng❶ 〈名〉 观看比赛、演出时的风气。 观风guānfēng❶ 〈名〉观看比赛、演出时的风气。 赏景 赏景玩物 ☚ 观赏 欣赏 ☛ 察看情况 察看情况看候 ☚ 查看 察看方式 ☛ 观风科举考试用语。清制,各省学政及地方长官到任时,要对所属儒学、书院的学生进行命题考试,以了解士习民风。乾隆《象山县志·学校》:“台使者及两司宪使有试,谓之观风。”民国《重修宣汉县志·教育》:“观风者,则本县正署,任官初下车,必一举行者也。”李绂《穆堂别稿》卷四十六:“本部院奉命之初……拟即亟行观风,值时方溽暑,士子跋涉维艰,是用姑缓。” 观风观察了解民俗风气。 观风〈动〉(1)观察动静;望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