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襄邑道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襄邑道中 襄邑道中宋诗篇名。七绝。陈与义作。见《陈与义集》卷四。政和七年(1117)(一说政和八年)暮春。自汴京赴东京(今河南开封),途经襄邑(今河南睢县)时作。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前二句写汴河两岸风光,时届晚春,船行甚速,大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味。后二句写诗人观感,以恬静的大自然衬托内心之安适与惬意。诗全用白描,色彩鲜艳。词句明净,音调响亮,颇有“韵外致”,“象外象”,可谓“光采明丽”、“流荡自然”(刘辰翁《陈简斋集序》);贺裳亦云:“陈简斋诗以趣胜”,“俊气自不可掩”(《载酒园诗话》)。 ☚ 夏日绝句 伤春 ☛ 《襄邑道中》《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口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襄邑: 宋代县名,即今河南睢县,当时有汴河通东京 (今河南开封)。 【诗大意】 航船趁着顺风,在汴河中飞驶;两岸飞落的鲜花,将船儿映照得通红。半日之内,就通过了百里长堤;堤上,榆树成行,郁郁葱葱。我卧在船舱内仰望着天空,满天的云彩像是停滞不动;其实它与我的船儿一样,都在匆匆地飘浮向东。 【赏析】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仅27岁的陈与义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后,从汴河乘船经襄邑赴京待命。他怀着对前途的美好憧憬,在明媚春光的感染下,于行船途中即兴写出了这首小诗。 小诗描写了汴河两岸的暮春风光:红花、绿树、蓝天、白云、春风、流水、快舟、长堤,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生意盎然的跳动性的画面。它与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中所描写的“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的情景有些相似,但气氛更为热烈,色彩更为绚丽,与作者当时的愉悦心情更为和谐、协调。那清新明快的风格,正体现了作者早期近体诗的特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凭诗人那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写出了顺水行舟的切身感受,并使它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前两句从作者在船内向两岸平视的角度,通过岸上景物飞快地向后推移,来表现航船在汴水中急速地向前行驶。这是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实际上,它是一种错觉。早在唐、五代产生的《敦煌曲子词》中,就对这种现象有过描述,并作出了解答: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浣溪沙》) 诗的后两句从作者在船内向天空仰视的角度,通过蓝天上不动的白云,衬托航船正在河中向东前进。这是化动为静,以动写动的手法。事实上,云与船都在移动,只是因为它们都以同等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运动,因而使船上的人产生了白云不动的错觉而已。 困此,这首小诗通过动与静的错觉描写,将岸上与天空的景物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时,不仅形象而恰切地表现了作者时而平静、时而激越的思想感情,而且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