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乾坤大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乾坤大略

 [原文] (节选)

兵起先知所向


 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矣。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之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傍翦其支,此定理也。剪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胜而趋利也。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 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大振,而远近向风。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微乎! 其不可以一瞬失也。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


 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气,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1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 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遂败泓兵。此深机要旨,百虑不易之道也。

 [鉴赏]
 《乾坤大略》,是一部论述战略问题的兵书。明末清初学者王余佑著。全书共10卷,补遗1卷,约6万字。分别论述了兵起先知所向、兵进必有奇道、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攻取必于要害、据守必审形势、立国在有规模、兵聚必资屯田、克敌在勿欲速等10个战略问题。每个问题为1卷,卷前有序,内容分目,“序以明兵家之理,目以示作战之法”,因其重点阐述战略问题,所以“书以略名,而术寓其中”。
 作者王余佑,字介祺,新城(今河北新城)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清兵入关,其父王延善被清政府杀害,作者便隐居于易县五公山。在陷居期间,他勤奋学习,著书立说。其著作除《乾坤大略》外,还有《居诸篇》、《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络图》、《诸葛八阵图》、《十三刀法》、《涌幢草》等书及《文集》三十二卷。王余佑坚持强烈的反清立场,为了“致中兴、赞大业”而“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撰写了《乾坤大略》这部兵书。他的著书目的,是给后世起兵反清者提供作战理论和历史经验。
 《乾坤大略》一书的特点,是只“谈略(指战略)”而不“谈兵(指战术)”。每卷之首都有一短序,简要阐明作者的观点,正文则直接大量援引战史资料,而不加任何评说。他的许多作战理论富有哲理,援引的一些史例也值得借鉴。例如,他提出“要避实击虚,乘胜而趋利”的用兵规律,主张战争一旦爆发,最重要的是要积极进攻,攻城略地,快速行动。认为“一呼一吸的时间里,双方成败命运即见分晓”。行动快速就能获得有利的战机,这样就会使敌人惊惶失措,来不及防备,仿佛我军从天而降一般。乘战胜之势而急趋有利于己的方向,就会使我军声震天下。他强调要正确选择战略方向,“此之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提出“敌人弱小,有时可直冲其腹心;敌人强大,则必须首先剪除其枝叶”,认为这是确定不变的用兵规律。他强调正确选择打击方向,不能有瞬间的迟疑,稍有迟疑就会丧失良机。认为“兵起先知所向”对于“霸王大略,此其首矣。”他重视战略决战,主张乘敌“营阵未立”,主动发起攻击,勇猛作战,用兵贵于出奇制胜。他认为,在初起之兵遇敌的关键时刻,应以决战为上,如果不勇猛作战,积极战斗,一旦为敌所乘,士兵就会鱼散鸟飞无法挽救。如果能够出敌不意,经过一次决战而顿挫敌军的锐气,这样,敌人的广大士兵就会丧胆,我军就会锐气倍增,斗志坚定,兵威大立,尔后便可进一步发动攻势,消灭敌人。“一战而定天下”的道理就在于此。他还列举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之战,唐太宗李世民的霍邑之战等战例,说明重视战略决战对于战争胜利的道理。总之,该书对总结古代战略的经验有一定价值。
 《乾坤大略》是我国古代兵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总结了若干一般的战争规律,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战略思想。

乾坤大略

兵书名。明末清初王余佑撰。十卷,补遗一卷。十卷标题分别是为兵起先知所向、论兵进必有奇道、论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论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论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论攻取必于要害、论据守必审形胜、论立国在有规模、论兵聚必资屯田、论克敌在勿欲速。补遗一卷无标题,论述了一些战例。书中所言战略战术参考价值较大。

乾坤大略

兵书名。明末清初学者王余佑著。全书10卷,补遗1卷,共约6万字。该书写于顺治、康熙年间,首刊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书内容主要论述了兵起先知所向、兵进必有奇道、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攻取必于要害、据守必审形胜、立国在有规模、兵聚必资屯田、克敌在勿欲速等10个战略问题。每个问题为1卷。该书特点在于每卷之首有短序,简要阐明论点,正文只引史例,不加评论。

乾坤大略

十卷。补遗一卷。清王余佑(1615—1684)撰。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明末随父起兵抗击李自成军。入清后,隐居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教授生徒,不求闻达。史传称其“尝受业于孙奇逢,学兵法”(《清史稿》卷480)。此书前有《总序》一篇,叙撰述此书之缘起、主旨。谓己 “好武健,雅不欲以腐木烂草,掷此生平”。“慕陈同甫之好谈霸王大略”,意即有志于恢复故明。“故复熟览天下之大势,推求古今帝王得失成败之机”。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所谓“十年间胸中垒块,悉谱之于居诸编一书”。据作者《跋》中自称,此书篇第“挨次而进,各有深意,不可以一丝乱。”十卷的篇名依次为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卷四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卷七据守必审形势,卷八立国在有规模,卷九兵聚必资屯田,卷十克敌在勿欲速。每卷前皆冠以《序》一篇,总述此篇大旨。考其书内容,列举明以前史例,论其成败得失,人读之如“明镜照面,髭发可数”。如卷一论起兵之进退,举唐太宗趋咸阳,进乃胜矣;而汉之黥布归长沙,退乃败矣。卷二论“兵进必有奇道”,举战国时魏伐赵,孙膑批亢捣虚,疾走大梁事。举秦末项羽与章邯激战,刘邦乘虚入关中事。三国时姜维与钟会相拒剑阁,而邓艾逾险入蜀等等史例,说明用兵有奇道。一阵有一阵之奇道,推而广之,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有时正为奇,奇亦可为正云云。皆有史事历历可考,有很强的说服力。大凡十卷之中,皆如此体例。《补遗》一卷,举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例,说明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力量的强弱,也取决于指导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顾人之运用何如耳”(《补遗自序》)。此书的特点,正如作者自谓“非谈兵也,谈略也”(《跋》)。作者言之甚明,非是具体论战术之书,而是论战略之书。书中所论战略原则,寓具体史事之中,可起到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此书虽成于清初,但流布不广。只有抄本行世,讹误极多。咸丰间,辰州秦聚奎宫饶川时,从王氏后人处得见原本,校录一过,方可卒读。(秦《序》)现存最早刊本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本,藏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绿云楼铅印本,藏河南省图书馆。《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收有此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