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裴李岗文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裴李岗文化 015 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母系氏族公社生活。大约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当时人们已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因为妇女在经济上起着重要作用,受人尊敬,在群婚制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形成了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 ☚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 裴李岗文化黄河中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以1977年发掘的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的豫中地区。除裴李岗外,经发掘的还有新密莪沟北岗、新郑沙窝李、长葛石固、舞阳贾湖、汝州中山寨、郏县水泉等遗址。其年代约为前5500年~前4900年。 石磨盘石盘、棒 社会经济 以旱作农业为主,作物以粟为主。从事农业和粮食加工的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锄、两端带弧刃的长石铲、带锯齿的石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等。除农业外,家畜饲养业也有所发展,其品种有猪、羊、狗等。在贾湖遗址出土有石矛、石球、弹丸、骨镞、骨鱼镖,以及许多野生动物的骨骸,说明捕捞、狩猎业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地位。作为手工业的制陶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在贾湖遗址发现了10余座陶窑址,多为横穴窑,窑室为圆形,有火门、火膛、火台、烟道、出烟口。陶器均为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亦有用泥片贴敷而成的。质地疏松,外表易脱落,烧制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以泥质红陶为主,夹沙红陶次之,有少量褐色陶。有的掺有蚌粉末、云母片或滑石粉。陶胎多呈灰色或黑色。器表纹饰除素面外,有篦点纹、指甲纹、乳丁纹、划纹和附加堆纹等。造形有平底器、圜底器、三足器、圈足器,主要器形有双耳壶、三足钵、圜底钵、夹沙罐、鼎、盆、杯、豆、碗、勺和支座等,其中以肩部带半月形双耳的壶、三足钵、夹沙筒形罐、角把罐、勺等最具特色。 埋葬习俗 当时已有各自的氏族墓地。一般靠近居住区不远,规模较小,但分布较密集。均为土坑浅穴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个别为屈肢葬或俯身葬,也有少数多人合葬墓。大多有随葬品,以实用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为主,亦有少量的装饰品等。陶器中常见双耳壶、三足钵、夹沙罐等。石器中有磨盘、磨棒和斧、铲、镰等,前2种石器的多为女性墓,后3种石器的多为男性墓,反映了男女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分工。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该文化与分布于河北南部的磁山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有石斧、有肩石铲、石磨盘、磨棒,陶器中都有小口双耳壶、三足钵、圜底钵、深腹罐、碗等;不同之处是磁山文化中缺乏裴李岗文化所拥有的两面有弧刃的舌形石铲、带锯齿的石镰。在陶器方面,磁山文化以褐色陶为主,器型中有大量的盂和支架;裴李岗文化则以红陶为主,器形中的鼎、勺、角把罐在磁山文化中不见。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它们属于一种文化,只是存在南北地域上的差异,所以命名为磁山-裴李岗文化。有的则主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分别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早文化之一。1977年首先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故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大平原交接地带的岗地上。距今约七、八千年。出土的生产工具中农具占绝大多数,有磨制精致的石斧、两端刃石铲,锯齿石镰,琢制的有足石磨盘,石磨棒等,表明种植业已成为主要经济部门,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同时饲养猪狗,从事采集渔猎,开始过定居生活,懂得制陶和纺织。 ☚ 鹅毛口遗址 磁山文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