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袴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袴褶kù xí服装名,唐以前多用作旅行或军旅的服装,唐代渐废。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路指台城回,罗熏袴褶香。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統稱 > 袴褶 袴褶 kùxí 便於騎乘的戰服。下袴上褶,不用裘裳,故名。由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後曾盛行一時,後世亦可見其遺制。據説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便是用其衣制。經兩漢至魏晉,此服大興。始爲軍服,後延及文武百官。南北朝時已廣爲常服,北朝尤盛,曾以作朝服,婦女亦有服之者。至唐宋漸衰。《三國志·吴志·吕範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範出,更釋褠,著袴褶,執鞭,諸閣下啟事,自稱領都督。”《晉書·揚濟傳》:“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事物原會·袴褶》:“《輿服雜事》:趙武靈王有袴褶之制,漢武時亦有此服,隋制文武百官咸服之。車駕親戎,則縛袴使不舒散,蓋馬上之服也。”王國維《觀堂集林·胡服考》:“以袴爲外服,自袴褶服始。然此服之起,本於乘馬之俗。蓋古之裳衣,本車之服,至易車而騎,則端衣之聯諸幅之裳者與深衣之連衣裳而長且被土者,皆不便於事。趙武靈王之易胡服,本爲習騎射計,則其服爲上褶下袴之服可知,此可由事理推之者也。雖當時尚無袴褶之名,其制必當如此,張守節廢裳之説,殆不可易也。”參見本類“褶2”條。 袴褶 袴褶kù zhě古代北方民族的男子服饰。“袴褶”虽然起自汉末,但作为一种服装的基本样式,却已存在,其实就是战国时流行的胡服之一。经过长时期的改革,袴褶之制不断完善。汉魏之际,主要在军旅中穿着;魏晋以后,广泛使用于民间,成为普通的便服。军将武士也仍以此作为戎装。它的特点主要是紧而窄小,长与膝齐;袴管宽松,下长至足。袴褶的质料、可以用布缣绣彩,也可用锦锻织成;此外还有用野兽毛皮制作的。凡穿袴褶者,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袴管的膝盖之处紧紧系扎,以便行动,名谓“缚裤”。袴褶的束腰,一般多用皮带,贵者镂饰金银。 ☚ 迴鹘装 斗篷 ☛ 袴褶 袴褶袴褶是由缚袴及褶衣两个部分组成的一种套装。据《释名》称: “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称: “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人之袍也。”袴即裤,有大口裤、小口裤之分。穿时多在裤管的膝盖处以锦缎丝带系扎,以便行动。褶即是左衽短袍。袴褶服的起制未详,但因为其左衽短袍,由战国 “赵武灵王好胡服骑射”来看,胡服当指的就是袴褶服。袴褶在汉代就已经作为武人的服装。到魏晋时期,成为服饰的一种制度,称袴褶制。不仅用作戎装,而且亦多作常服和便服。上自帝、王、官员,下至庶民百姓,男女皆可通服。隋唐因袭魏晋遗俗,袴褶制更有了发展。隋炀帝巡游时,诏命百官从行皆服袴褶。并以袴褶服色来区别文武官员品级的高低。隋朝规定,武官著红袴褶,文官则以紫、绯、绿各色来区别品级。“唐时,以袴褶为朝见之服。开元以来,屡敕百官朝参应服袴褶,而不服者,令御史纠弹治罪,盖以为六品以下之通服”。宋代除乾德元年(963)议定袴褶制,令文武官员著袴褶服外,还作为常服。《宋书·后废帝纪》记载废帝服饰: “常著小袴褶,未尝服衣冠。” 袴褶的质料,用缣 (细绢)绣彩,或以绵缎织成,冬季则用皮毛。魏晋时,袴褶为左衽,且官庶通服。至隋、唐,为更适合汉民族的习惯,袴褶已多改为右衽,并渐为官宦所专用,成为一种特定的官服了。 ☚ 旗袍 坐褥 ☛ 袴褶汉代 一种骑马穿的服式,后也用为常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