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袁文殊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袁文殊1910—广东兴宁人 袁文殊袁文殊 崔文殊 边善基 中国电影家列传(2)第314页 袁文殊
袁文殊 袁文殊1910—1993剧作家。别名文枢,笔名舒非。广东兴宁人。1930年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属戏剧学校学习,次年发表第一个独幕剧《领带》。1933年担任“左翼剧联”广州分盟的领导工作,从事左翼戏剧运动。次年到上海入“左翼剧联”并任执行委员。抗战开始后,领导救亡演剧队第三队,从事抗日救亡演剧活动。1941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兼系主任。并先后任东北大学戏剧系主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等职。著有剧作集《民族公敌》《死角》,剧论集《剧作教程》,译作《苏联演剧体系》等。新中国成立后任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文化部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从事电影艺术研究。著有《电影求索录》《影坛风云录》。 ☚ 袁俊 丘东平 ☛ 袁文殊 袁文殊1910.10.16——原名袁文枢,笔名有舒非、文区、文岐、舒尼、薛尼等。广东兴宁人。1926年开始从事演剧活动。1930年进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戏剧学校戏剧文学系学习。1931年发表独幕剧《领带》,1932年参与组织广州前卫戏剧作者同盟,任常务干事,开始从事进步戏剧活动。作品有独幕剧《出路》和《东海之光》,其中《东海之光》以日本士兵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战争为主题。1933年参加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和剧联广州分盟,并任领导工作,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4年在上海加入剧联,并任执行委员,负责理论研究组的工作。同时在《民报》副刊“影谭”和《大晚报》副刊《舞台与银幕》上撰写戏剧和电影评论文章。1934年冬被捕,1936年出狱后先后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并和章泯、葛一虹等合办期刊《新演剧》。创作有独幕剧《高压下》。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三队副队长,在苏州、扬州、南京、武汉等地投入抗日救亡演剧运动。1938年出版独幕话剧集《民族公敌》,收录他创作的反映抗日斗争的独幕剧《民族公敌》、《壮丁》、《谣言》、《两兄弟》等。1939年在成都养病期间,创作四幕话剧《死角》。1940年在重庆育才学校戏剧组任教,翻译《苏联演剧体系》和《舞台艺术论》等。1941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同年冬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编写《剧作教程》,创作话剧《军民一家》。1946年赴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任戏剧系主任。1947年至1948年,任东北鲁艺文工团团长。后又任沈阳鲁迅文艺学院教育处长,整理出版了《剧作教程》一书。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和行政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上海电影局、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央文化部电影艺术研究所、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等单位的领导职务。创作有电影剧本《辽远的乡村》,还著有论文集《电影求索集》等。 ☚ 袁小平 袁昌英 ☛ 袁文殊中国电影剧作家、评论家。1911年10月16日生,1993年1月12日去世。广东省兴宁市人。1926年参加大坪革命青年会,从事农村革命宣传。1928年被捕。1930年入广东戏剧研究所戏剧文学系学习,发表处女作独幕剧《领带》。1934年,在上海担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委员,与章泯等创办《新演剧》刊物。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三队,进行演剧与戏剧教育工作。1941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文学院戏剧系教员。1949年任文化部中央电影局专职编剧,次年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1953年任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1956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市电影局局长等职。1960年回北京,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一书记。著有《电影求索录》(1963),《影坛风云录》(1984)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