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Héng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围场、鸡泽,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辽宁之清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引 《风俗通》 云:“伊尹为汤阿衡,子孙以衡为氏。”汤,指商汤。商代之开国君主; 阿衡,商代官名,负责保护、教养。 ❷又云: “鲁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 ❸又云: “袁氏改为衡氏。” 《姓氏考略》 注引《姓谱》亦云: “袁绍败后,支孙避於于衡山,改为衡氏。” 汉代有衡咸,齐人,王奔时为讲学大夫; 唐代有衡守直; 宋代有衡贡; 明代有衡岳,桂林知府,以廉吏称; 清代有衡虞衡,顺治己亥进士。 衡héng❶車轅端横木。應瑒《馳射賦》:“群駿籠於衡首,咸皆騕褭與飛葂。”亦代指車。揚雄《羽獵賦》:“因回軫還衡,背阿房,反未央。” ❷門上横木。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虵蟉虯而遶榱。” ❸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 ❹北斗星的第五星,稱做玉衡。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徐至於射宮。” ❺衡山,在湖南省境內,五嶽之一,稱南嶽。《後漢書》張衡《思玄賦》:“流目覜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 ❻眉目之間。一説眉毛之上。蔡邕《釋誨》:“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 ❼通“横”,與“直”相對。《漢書》揚雄《解嘲》:“壹從壹衡,論者莫當。”《文選》作“横”。 ❽通“蘅”。杜衡。香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 ❾官名。掌管山林川澤。《後漢書》班固《西都賦》:“水衡虞人,理其營表。” 衡 衡héng❶车辕头上的横木。《小雅·采芑》二章: “约軧错衡, 八鸾玱玱。”毛《传》: “軧,长毂之軧也, 朱而约之。 错衡,文衡也。玱玱,声也。” 《大雅·韩奕》二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毛《传》:“错衡,文衡也。”孔《疏》:“以方文漆簟为车之蔽,错置文采为车之衡,又赐身之所服,以玄为衣而画以衮龙,足之所履,配以赤色之舄。”王先谦《集疏》:“‘衡’为横木,所以横于辀前。” ❷通“横”。东西为横,南北为纵。此作动词。《齐风·南山》三章: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齐诗》“衡”作 “横”。贾思勰《齐民要术》云:“衡从作横由,曰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朱熹《集传》:“欲树麻者,必先纵横耕治其田亩。” ☚ 憩 衡门 ☛ 衡读音h·eng(ˊ),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户庚切,平,庚韵。 ❶称东西轻重的量器,如杆秤等。 ❷称量。 ❸[衡量]称轻重。 ❹[衡量]评定优劣。 ❺姓。 上一条: 横 下一条: 蘅 衡恒hénɡ❶违逆;对抗。例:做事邪邪之~,不上正道。 ❍ 领导说话~不动他。 ❷权柄,权力。例:争~权、揽~权;卖~官。 ❸直之对。例:俩人对~,势均力敌。 ❍ 黑吃黑,两家子对~,打得凶! 《汉语大字典》:“衡,违逆,对抗;权柄,权力。”《李氏中文字典》:“衡,直之对。” 衡〔heng〕 衡量 〔heng·liang〕jid nas. 衡{}五7265粤语。广东广州〖 〗。①形紧:棚~口的拽紧点儿‖擝~条绳把绳子拉紧。②形猛:冲~口的冲猛点儿。③形鼓胀:单车咪泵得太~自行车打气不要打得太鼓‖呢个篮球唔够~这个篮球不够胀。④形转速快:个辘转得好~车轮转得很快。⑤形有名:牌子好~牌子很有名。   衡heng秤杆,秤。《庄子·胠箧》:“为之权~以度之。”(权:秤锤。度:称量。) 衡héng❶秤杆;泛指衡器 △ 度量~。 ❷称重量 △ ~量|~器。 ❸掂量;比较 △ 权~利弊。 ❹平 △ 均~|平~。 ❺姓。 衡❶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 ❷称重量:~器。 ❸评量:~量(liang) ︱权~︱~情度(duo)理︱权~轻重︱权~得失。 ❹平:平~︱均~。 ○抗~(对抗,不相上下)︱争~(较量高低)。 衡héng❶ 衡量:权衡│衡情度理。 ❷ 平,不偏颇:平衡│均衡。 ❸ 秤,泛指称量重量的器具:度量衡。 ❹ 姓。 衡(1次) 秤杆;秤。同权概而就~《惜》 另见[杜衡][錯衡][權衡] 衡héng❶车辕前端用以扶持的横木,也代指车。《易林·归妹之益》:“三骊负衡,南取芷香,秋兰芬馥,盈满神匮。”《九叹·远游》:“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王逸注:“枉,屈也,衡,车衡也。”汤炳正今注:“衡,本指车前驾马横木,此代指车。” ❷北斗星的第五星。《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司马贞索隐引《春秋·运斗枢》云:“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九思·守志》:“斥蜥蜴兮进龟龙,策谋从兮翼机衡。”佚名注:“璇玑玉衡,以喻君能任贤,斥去小人,以自辅翼也。”汤炳正今注:“机衡:本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二、第五星,也代指北斗。此喻国君听从贤良之士的策谋。” ❸ 秤杆;秤。《国语·周语下》:“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韦昭注:“衡,称上衔。衡有斤两之数。”《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王逸注:“权、衡,皆称也。言患苦众人,称物量谷,不知审其多少,同其称平,以失情实,则使众人怨也。以言君不称量士之贤愚,而同用之,则使智者恨也。”洪兴祖补注:“权,称锤也,概,平斛木也。衡,平也。” 衡héng❶比喻行政权力中枢要职。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至于桓灵,奄竖执衡,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也作“衡轴”。《陈书·后主纪》:“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也作“枢衡”。《北史序传·李冲》:“仆射执我枢衡,总厘朝务。” ❷比喻权柄。《旧唐书·刘崇望传》:“时溥与朱全忠争衡,全忠谋兼涂、泗,上表请以重臣镇徐,乃以崇望守本官,充武宁军节度使。” 衡heng衡量 持衡 均衡 抗衡 连衡 平衡 权衡 失衡 争衡制衡 度量衡 衡短论长 衡情度理 望衡对宇 衡❶平也。《詩經·商頌·長發》: “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毛傅: “阿衡,伊尹也。” 鄭玄箋: “阿,倚; 衡,平也。”《周禮·地官·司徒》: “林衡: 每大林麓,下士十有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鄭玄注: “衡,平也。” 《周禮·冬官·梓人》: “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鄭玄注: “鄭司農云: 衡,謂麋衡也。玄謂衡,平也。” 《禮記·曲禮下》: “大夫衡視。” 鄭玄注: “視大夫又彌高也。衡,平也。平視,謂視面也。” 《禮記·喪服大記》: “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 鄭玄注: “衡,平也。” 《尚書古文·君奭》: “在太甲,時則有保衡。”鄭玄注: “衡,平也。” (《通德堂經解》) ❷長。《周禮·冬官·輿人》: “輿人爲車,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謂之參稱。”鄭玄注: “衡亦長,容兩服。” ❸讀爲“横”。《周禮·冬官·玉人》: “黄金勺,青金外,米中,鼻寸,衡四寸。” 鄭玄注:“鄭司農云: 衡,謂勺柄龍頭也。玄謂衡,古文横,假借字也。衡,謂勺徑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衡,音横。” 《禮記·檀弓上》: “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鄭玄注: “衡,讀爲横。” 陸德明《經典釋文》:“衡,依注音横。” 《禮記·檀弓上》: “鹿裘,衡長祛。” 鄭玄注: “衡,當爲横,字之誤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衡,依注當作横。” ❹稱上曰衡。《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甬,正權概。” 鄭玄注: “稱上曰衡。” 《尚書古文·舜典》: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鄭玄注: “衡,斤兩也,稱上曰衡。” (《通德堂經解》) 《尚書·堯典》: “同律度量衡。”鄭玄注: “衡,斤兩也。” (《鄭氏佚書》)《尚書古文·洛誥》:“旁作穆穆迓衡。” 鄭玄注: “稱上曰衡。” (《通德堂經解》) ❺稱也。《禮記·經解》: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 鄭玄注: “衡,稱也。” ❻猶“當” 也。《易通卦驗》: “虙戲作易仲,仲命德維紀衡。”鄭玄注: “衡,猶當也。” (《漢學堂叢書》)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門户部 > 部件 > 衡 衡 héng 謂架於門窗或屋梁上邊之横木。《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虵蟉虬而遶榱。”李周翰注:“衡,門上木。”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紅皺曬檐瓦,黄團繫門衡。”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衡具 > 衡1 衡1 héng 稱。《國語·周語下》:“是故先王之制鍾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淮南子·說林訓》:“懸衡而量則不差。”高誘注:“衡,稱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李善注引薛綜曰:“衡,稱也。”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眉 > 眉 > 衡1 衡1 héng 眉毛。亦指眉目之間。其稱始見於先秦典籍。《周禮·考工記·梓人》:“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孔穎達疏:“先鄭云:‘衡謂麋衡也’者,麋,即眉也。”《後漢書·蔡邕傳》:“於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李賢注:“衡,眉目之間也。”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葬物 > 桁 > 衡1 衡1 héng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垣籬部 > 栅欄 > 衡 衡 héng 樓殿邊之欄杆。《漢書·爰盎傳》:“盎言曰:‘臣聞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不徼幸。’”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衡,樓殿邊欄楯也。”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衡 衡 héng 星宿名。共四星,在五柱中央,屬角宿。《晉書·天文志上》:“〔庫樓〕旁十五星三三而聚者,柱也。中央四小星,衡也,主陳兵。”參見“柱”。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鐘磬 > 衡 衡 héng 鐘柄上端的平頂。因其平正,故名。《周禮·考工記·鳧氏》:“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鄭玄注:“此二名者,鐘柄。”孫詒讓正義:“戴震云:‘衡者,鐘頂平處。’程瑶田云:‘甬末正平,故谓之衡。’”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佩飾、衣飾部 > 佩飾 > 珩 > 衡 衡 héng 同“珩”。佩玉上部之横玉,起主干作用。《禮記·玉藻》:“三命赤蔥衡。”鄭玄注:“衡,佩玉之衡也。”孫希旦集解:“衡,佩上之珩也。珩在上而横,故曰衡。”元·朱德潤《古玉圖孜》:“珩、横二字古通,衡即古横字。今以所得白珩證之,其制平如横木,而兩端下垂,皆有孔可以繫雙璜,璜之兩端亦有孔,可繫琚瑀、衝牙、蠙珠之類。”參見本類“佩”。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輈衡 > 衡 衡 héng 車轅前端的横木,軛縛其上。此稱始見於周代典籍。考古發現,商車已有此物。王公貴族之車衡,鑲以金玉爲飾,稱“錯衡”。使車之衡漆以赤色。《詩·小雅·采芑》:“方叔率止,約軝錯衡。”毛傳:“錯衡,文衡也。”孔穎達疏:“錯者,雜也。雜物在衡,是有文飾。”《釋名·釋車》:“衡,横也,横馬頸上也。”南朝梁·蕭統《相逢狹路間》詩:“驊騮服衡轡,白玉鏤鞿羈。”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衡 衡 héng 周時固定冠於髮髻上的横簪。亦爲王后首服之垂飾。用玉或似玉的美石製成。《左傳·桓公二年》:“衡、紞、紘、綖,昭其度也。”杜預注:“衡,維持冠者。”《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爲副編次追衡笄。”鄭玄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爲之。唯祭服有衡,垂于副之兩旁當耳。”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額 > 額 > 衡2 衡2 héng 眉毛以上的部位。一説指眉目之間。《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其機動,敵人摧折。”顔師古注引孟康曰:“眉上曰衡。”《後漢書·蔡邕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李賢注:“衡,眉目之間也。”《文選·左思〈魏都賦〉》:“魏國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誥曰:‘异乎交益之士。’”李善注:“眉上曰衡。”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衡1 衡1 héng 亦稱“衡星”。北斗七星之第五星。位於斗魁與斗柄之間,亦爲北斗之中央。《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司馬貞索隱引《春秋運斗樞》曰:“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摇光。”《漢書·天文志》:“衡殷南斗。”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李善注引薛綜曰:“衡,玉衡,北斗中星,主運轉。”唐·獨孤綬《蟠桃賦》:“結根於凌北之峰,禀氣乎衡星之耀。”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鞁具 > 楅衡 > 衡2 衡2 héng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棺椁 > 衡2 衡2 héng 古代諸侯下棺時用的大木。《禮記·喪大記》:“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鄭玄注:“封,《周禮》作‘窆”。窆,下棺也。衡,平也。人君之喪,又以木横貫緘耳,居旁持而平之。”孔穎達疏:“諸侯禮大物多棺重,恐棺不正,下棺之時别以大木爲衡,貫穿棺束之緘,平持而下,備傾頓也。”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衡具 > 衡2 衡2 héng 稱桿。《莊子·胠箧》:“爲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漢書·律曆志上》:“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衡2 衡2 héng 亦稱“斗衡”。北斗第五星,代指斗柄或北斗。《史記·天官書》:“衡殷南斗。”張守節正義:“衡,斗衡也。言北斗夜半建用斗衡指寅。”《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詩》:“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户中。”李周翰注:“衡,北斗也。”唐·韓鄂《歲華紀麗·正月》:“雁序南迴,斗衡東指。” 衡héng旧时北京的瑞蚨祥号绸布洋货店货价暗码,谓数目七。参“汉、泗、淮、汝、济、恒、衡、岱、华、嵩”条。 衡héng〖名词〗 一、指衡山。在湖南省衡山县西。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3)。《滕王阁序》:地接衡庐。——在地下连接着衡山和庐山。《柳子厚墓志铭》: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衡山和湘江以南,想考进士的,都拜子厚为老师。《潮州韩文公庙碑》:要观南海窥衡湘。——被降职到南海,中途观察了衡山和湘江。 二、古代用来使冠冕固定在发上的簪(1)。《臧哀伯谏纳郜鼎》:衡纮𫅙,昭其度也。——横簪、瑱带、冠冕上的纽带、冕上的装饰,是表明上下尊卑制度的。 三、秤杆(1)。《原道》:剖斗折衡。——打破了斗斛,折断了秤杆。 四、用同“蘅”。水草(1)。《庄辛论幸臣》:仰啮菱衡。——仰起脖子咬菱角和水草。 衡héng❶ 车辕头上套牲口用的横木。《庄子·马蹄》:“夫加之以~扼。”(扼:通“轭”,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❷ 秤杆,秤。《国语·周语下》:“律度量~于是乎生。”《荀子·王霸》:“礼之所以正国也,犹~之于轻重也。” ❸ 同“横”。与“纵”相对。《诗经·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从其亩。”魏学洢《核舟记》:“左手倚一~木。” ❹ 指战国时张仪创建的连横之策。《史记·苏秦列传》:“故从合则楚王,~成则秦帝。”贾谊《过秦论》:“约从离~。” 衡*hengBAE2 ❶秤,称重量用的器具:同律度量~。 ❷称重量:~器。 ❸持平:平~/均~。 ❹衡量;评定:权~得失。 ❺〈文〉与“横”同。 ❻山名。五岳中南岳衡山的简称,在今湖南境内。 ❼姓。 衡量 衡量衡 量(品量;等量;校量;较量;称量) 诠 均 程(程量;程较;程效) 论 铨(铨量;~度众寡)絜 等 揣 秤 酌 角 律 概侔 格 权(权量) 绳(绳尺;绳量) 计度 约度 章度 准度 衡量自己:自隐 自度 自己衡量:自程 自问 衡量他人:律人 挑选衡量:选度 计算衡量:计程 观察衡量:览揆 体察衡量:体量 鉴别衡量:裁量 品鉴衡量:铨衡 评论衡量:诠度 诠量 评议衡量:议度 评铨 评判衡量:评衡 评量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人才或作品:玉尺量才 玉尺量材 材衡玉尺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作品:衡文玉尺 对应承担的职责和自己的才能进行衡量和估计:揣分揆能 揣分量才 量力揣分量能度分 考察名称,探究实际,以衡量名实是否相符:考名责实 经常衡量:日程 全面衡量:兼权(~尚计) 详细衡量:详度 极精细地计较衡量:铢铢较量 极细致地衡量﹑推究:铢称 (比较:斟酌:衡量)
另见:比较 对照 评定 考虑 斟酌 ☚ 衡量 衡量的方面 ☛
屋梁 屋梁梁(梁木;梁阴;房梁;过~;悬~;前~;后~;上~) 栿 欐(彩~) 甍栋 栋桴 梁和檐:梁梠 梁和椽:梁桷 屋梁和柱子:梁柱 梁楹 楼房的梁:楼棼 二梁:桴 楣(楣梁) 次梁 顺前后方向架在柱上的梁:横梁 衡栿 建筑物的横梁:过梁 栈道的横梁:阁梁 门上的横梁:阘 有云状纹饰的横梁:云楣 梁上的横木:栿 衡 梁上或门框、窗框上的横木:桁 架在屋梁上或山墙上用来托住椽子或屋面板的横木:檩(檩条;檩子) 桁条 交错叠置的梁:重棼 雕花绘彩的梁柱:画栋 刻绘文采的屋梁:雕梁 有彩绘装饰的屋梁:画梁 画梁的美称:玳瑁梁 绘制有美丽图案的屋梁:画梁 华美的梁柱:云纲 高大的屋梁:云梁 高栋 高入云表的屋梁:云梁 重叠的屋梁:双枚 屋梁上:梁头 梁木虚空的样子:槺梁 (架在柱子上或墙上支撑屋顶的横木:屋梁) ☚ 梁、柱、椽 梁栋 ☛
斟酌 斟酌酌 衡(衡量) 掂量 掂对 评跋颠算 酬酢 拈掇 拈敠 斟酌情况:酌情 看着 斟酌事理:酌理 斟酌词句:裁辞 过分斟酌字句:咬文嚼字 自己斟酌:自斟自酌 商量斟酌:商酌 商兑 咨度 讨论商酌:咨谋 咨谟 访问商酌:咨诹 商议斟酌:诹度 考虑斟酌:筹酌 思酌 衡量斟酌:秤停 估算,斟酌:掂算 裁量斟酌:裁酌 自行裁酌:自斟 查阅斟酌:检量 反复斟酌:颠夺 仔细斟酌:审酌 过分仔细地斟酌、估量事物:弹斤估两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斟酌)
另见:考虑 思考 文字2 适合 妥当 ☚ 斟酌 琢磨 ☛
窗子 窗子窗(窗户;~口;窗轩;窗扉;窗望;窗阁;窗牖;窗寮;交窗;纱~;风窗;木~;铁~;天~;楼~) 寮(窗寮) 疏(疏户;疏牖)牖(牖响;~户;~向;风~;房牖) 栊(房栊;珠~) 轩(轩窗;轩户;轩榥;轩牕;轩牖) 向 交绮 窗的美称:玉窗 玉牖 琅疏 窗与门:牖户 窗的组成部分:窗扇 窗的架子:樘(窗樘) 窗框 窗架 可支起、放落的窗架:窗屉 床或窗上的横木:衡 栨 栿 窗上可加锁的地方:扃鐍 宫殿窗和门之间的地方:扆 ☚ 窗子 各种窗 ☛
秤 秤秤(~钩;~星;~花;~盘;市~;台~) 衡(衡具;衡器;县~;悬~) 磅(磅秤;过~) 权 铨 天平 锤钩 一种秤小量东西的秤:戥(戥子) 等子 可以称三十斤的秤:钧秤 秤锤:锤 铊 砣 权 铜制的秤锤:铜权 天平的秤砣:码(码子;砝码) 秤或戥上的提绳:毫(秤毫;头~) 秤杆:衡 秤杆上的第一星儿:钉盘星 (测轻重的器具:秤) ☚ 量具 计时器 ☛
车的各部 车的各部车箱:箱 舆 輫 车厢 车箱的各部名称:扃 较 辄 軨 輑軓 鞃 轛 轼 绥 车阑 车箱的栏杆:軨轵 车箱的深度:隧 高车的车厢:高箱 火车上的卧铺车厢:卧车 寝车 车后的门:笰 车上遮蔽日光、风雨等装置:盖 车篷 高高的车蓬:飞伞 车上挡风的屏障:风挡 车帘:幨(幨帷) 幢(碧油~) 幰 帱襜帷 车帷 车架的各部名称:辕(辕木) 軥 轓 輗輹 辀 軏 轸 轭(车轭) 辂 轫 衡 鬲 槅 伏兔 车屐 前疾 以金为饰的车轭:金厄 古代车饰之铁制杂具:铁什 古代车上的横栏:关 车轼前覆车軓的横板:阴 车轼中段的把手处:鞃 车铃:和鸾 自行车上的踏脚:车蹬 古代套在车轴头的铜制圆筒:轊 车上的其他物:轖 輠 轙 幦 簚 ☚ 车的各部 车轮 ☛
比较 比较比(比次;比校;比拟;比量;比例;比类;比匹;打比;对比) 较(较量;计较;辜较) 方(方比) 订 讲 谕 拟 吡 等(等量) 均 侔 照 校 视 类 差(~可告慰) 棿(棿拟) 衡 形 相况 角量 表示比较:于(高~;小~) 要(他~好些) 莫(~过于) 来(天~大) 有(他~他哥高) 何与 孰与 孰若 表示正反比较:与否(成功~) 相互比较:项背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况互相比较:对比 进行比较和推测:比度 收集比较:集比 选择比较:论比 排列比较:贯比 考查比较:比(比次) 考较 考校 程量稽合 考校武力:校武 研究比较:商较 商校 商敌 比照,比较:订况 对照比较:对勘 权衡,比较:称 权县 诠较 评论比较:评点 竞争比较:角较 向高处比较:攀比 攀引 私自比拟:窃比 详细比较:详较 (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
另见:辨别 衡量 对照 事物 差异 好坏 ☚ 比较 对照 ☛ 衡héng户庚切,平庚。 ❶绑于牛角上防触人的横木。《诗·鲁颂·宫》:“秋而载尝,夏而福~。” ❷车辕头上的横木。《庄子·马蹄》:“加之以~扼,齐之以月题。” ❸秤或秤杆。《淮南子·说林》:“水虽平必有波,~虽正必有差。” ❹准则,标准。《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也,中和者德之绳也。” ❺北斗第五星,也以喻指政权。杨炯《浑天赋》:“祸成于井,德成于~。” ❻抗衡,对抗。《史记·管晏传》:“有道即顺命,无道即~命。” ❼通“横”。《韩非子·五蠹》:“周灭于从,卫亡于~。” ❽不偏,平正。《礼记·曲礼》:“国君绥视,大夫~视。” 〖衡〗 (一)粵 hang4〔蘅〕普 hénɡ ❶ 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後泛指橫木。許慎《說文解字》:「〜,牛觸,橫大木其角。」陶淵明《歸去來辭》:「乃瞻〜宇。」(〜宇:橫樑和屋簷,借指房屋。) ❷秤杆。《尚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 ❸ 衡量,較量。陸機《演連珠》(其二):「物勝權而〜殆。」 ❹ 抗衡。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命。」 ❺ 五嶽之一衡山的簡稱。王勃《滕王閣序》:「聲斷〜陽之浦。」(衡陽:地名,位於衡山之南,洞庭湖之北,故名。浦【粵 pou2〔普〕普 pǔ】:水邊。)
(二)粵 waang4〔榮盲切〕普 hénɡ ❶ 同「橫」,橫,與「縱」相對。《詩經.齊風.南山》:「〜從其畝。」(從:通「縱」,直。畝:播種的壟。) ❷ 同「橫」,阻塞不順。孟軻《孟子.告子下》:「困於心,〜於慮。」(慮:思慮。)
衡héng也作“玉衡”。冕的部件,用玉制成,位于冕冠顶部的板(又称“延”)之下,起到维持固定延的作用。《左传·桓公二年》:“衡紞纮綖。”晋杜预注:“衡,维持冠者。”《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追衡笄。”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衡,维持冠者。’”又:“衡、笄,皆以玉为之。” 衡héng❶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 ❷考虑,比较。如:衡量。 衡 衡官名。《周礼》有山衡和川衡,分别掌管山林和川泽。春秋时齐国设置。《国语·齐语》:“山立三衡。”或称为衡鹿,鹿通“麓”。《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孔颖达引郑玄云:“衡,平也。平林麓之大小及所生者。” ☚ 燕穆之 魏徵 ☛ 衡 衡❶衡量的简称。衡量,亦称权衡、权量。衡即平,《汉书·律历志》:“权与物钧而生衡。”用权来平衡物体的轻重。用天平、秤等器具,以斤、两等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谓之衡。中国习惯上把质量称为重量。衡为计量物体重量的标准。现知的中国有关计重单位的最早记载,是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匀”与“寽”。 ❷衡器的简称。或单指天平上的臂,秤的杆。 ❸重量单位,十斤为一衡。《孔丛子》: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❹衡制。确定衡量物体重量的一套制度,包括衡器、重量单位及其量值、进位制度。春秋以前,各地衡制不同。战国时渐趋统一。秦汉时将铢、两、斤、钧、石定为五量。两以下,宋改铢为钱,改铢、絫、黍为钱、分、厘、毫、丝、忽。 ☚ 量 地积 ☛ 衡hénɡⅠ ❶ (秤杆) the graduated arm of a steelyard ❷ (称重量的器具) weighing apparatus ❸ (姓氏) a surname: ~ 咸 Heng Xian Ⅱ ❶ (称重量) weigh: ~ 器 weighing apparatus ❷ (衡量) weigh;measure;judge: 权 ~ 轻重 judge the comparative importance ◆衡伯 a surname; 衡量 weigh;measure;judge;measurement;scalage; 衡器 weighing apparatus; 衡宇 houses;buildings;the roof; 衡闸 weighlock 衡héng❶ 衡门圭窦|衡情酌理
❷ 权衡轻重
❹ 冰壶玉衡 衡héng(16画)
  【提示】 ,中间是田, 下面是大,上面的竖与下面的撇是两笔; 大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捺改点;田,中间一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两边相离。 *衡héng16画 彳部 (1) 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 (2) 称重量: ~器。 (3) 考虑;比较: ~量|权~|~情度(duó)理。 (4) 平,不倾斜: 平~|均~。 衡 ☚ 觸 解 ☛ 衡héng西周以来的形声字。中间上从角(隶楷变形),下从大,行声(战国文字省“行”)。声变如咸喊、巷道的巷读hàng。韵变如平砰,并(并导体)碰。指古代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通“横”。引申为称量东西轻重的器具。转为动词,称量。如:衡其轻重。组词如:衡量|平衡。 衡★常◎常
hénɡ形声,金文、小篆从角、大,行声,隶定为“衡”。本义为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假借为称重量的器具,由此引申为称量、考虑比较、平、不偏等。 【辨析】 ❶以“衡”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énɡ:蘅。 ❷衡/横 “衡”指绑在牛角上的横木,“横”指横在门前的栏木,这两个字意义相近,读音初期稍异,后来相同,是同源字。 ❸衡/权 见339页“权”。衡 (héng)牛觸,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聲。古文“ ”,會意。 【按】“横大木其角”,綁在牛角上的横木,引申有衡量、稱量的意思。 衡 金 篆 隶héng【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角,从大,行声。 【释义】《说文》:“牛触,横大木其角。”本义是绑在牛角上的横木。“衡”有横义,后引申为车辕前端的横木。又可指秤杆,引申为称量。经常与表示秤锤的权连用。[衡量]原指衡器和量器,衡器、量器用以称量,故引申为比较,评定;又表示考虑,斟酌。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角(jiǎo,angle) and 大(dà,large).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行(xíng,walk). 【original meaning】 The crossbar tied on the horn. 衡 衡grang,grwng[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牛觸橫大木,从角、大,行聲。詩曰:設其楅衡。 ,古文衡如此。 (四篇下) 古文字形象人頭頂東西之狀,可保持平衡才不必用手扶,行聲後加。 ☚ 行 光 ☛ 00000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