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鼓

病证名。一名单腹胀。鼓胀之一。《石室秘录·内伤门》: “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血证论·血臌》: “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单腹胀者为血臌。”治宜活血行瘀,健脾利湿,可用消瘀荡秽汤,抵当丸,分消汤加当归、芍药、红花、丹皮,去白术、茯苓等。如内热目黄,皮肤黄,宜用茵陈汤合化瘀汤。本证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内肿瘤并发腹水等病症。参见鼓胀条。

血鼓

病名。见《石室秘录·内伤门》。也叫蓄血成胀。表现为腹部膨隆,青筋曲张,便黑、尿短赤。

血鼓xuègǔ

病名。见《石室秘录·内伤门》。因气血瘀滞, 水湿不能运行所致。症见腹部膨大, 见青紫筋脉, 身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大便色黑, 小便短赤, 或见衄血、吐血, 脉芤涩。本病可见于门脉性肝硬变、血吸虫性肝硬变等。治宜活血行瘀, 健脾利湿。可选用消瘀荡秽汤( 《石室秘录》: 水蛭、黑丑、当归、红花、枳实、白芍、牛膝、桃仁)、抵当丸、实脾饮加减。

血鼓

血鼓

血鼓是指由血气瘀滞所致的鼓胀,临床以腹部膨大,青紫筋脉显露,面色黧黑,或有黑便等为特征。《血证论·血臌》:“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血鼓名见《石室秘录》。《仁斋直指方》称“血胀”。
血鼓的病因,总由瘀血停滞。多因情志郁结,气滞日久而成血瘀;或因伤寒蓄血不解,瘀结于里;或因跌仆闪挫,瘀血不散;或因积聚癥瘕,痞块逐渐发展而成。《石室秘录·鼓胀治法》:“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鼓。”唐容川认为本证的发病与地土、饮食习惯有关。如《血证论 血臌》:“血臌之证,……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
血鼓的临床表现有腹大坚满,青紫筋脉显露,胁腹攻痛,面色黯黑,头颈胸臀见血痣,呈丝纹状,渴不欲饮,大便色黑,或伴吐衄,唇色紫褐,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证属瘀阻脉络,隧道不通。治宜活血行瘀。方选消瘀荡秽汤。方中水蛭、当归、红花、桃仁活血行瘀;黑丑、枳实导滞,荡涤浊邪; 牛膝引药下行。亦可用抵当丸增减。若血鼓兼有水肿,小便不利者。可用调营饮。方中莪术、川芎、当归、赤芍、延胡索活血行瘀; 大黄、槟榔、陈皮、大腹皮理气导滞;葶苈子、桑白皮肃肺行水,赤苓、瞿麦利水消肿;细辛、肉桂温阳以助气化。若瘀滞缓介后,可用攻补兼施缓图。切忌攻伐太过,导致病情恶化。如《石室秘录·鼓胀治法》:“盖血鼓之证,惟腹胀如鼓,而四肢手足并无胀意,故血去而病即毒也。……当改用四物汤调理,于补血内加白术、茯苓、人参补气而利水,自然全愈,否则血鼓虽痊,恐成干枯之证。”

☚ 气鼓   水鼓 ☛
000091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