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组织肿瘤
血管组织肿瘤在骨科常见可分为血管瘤,血管球瘤,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瘤 属于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分毛细血管瘤和静脉血管瘤两种。在毛细血管瘤中,内皮细胞可形成多层,称为良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若外皮细胞增生,则称良性血管外皮细胞瘤。静脉血管瘤中血管壁有肌层,常膨胀扩大,又称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呈不规则软性血性组织,夹杂散在颗粒样硬结(钙化区)。显微镜下见毛细血管腔内有血球。有的血管内膜增厚有多层内皮细胞,需用银染色来鉴别,如属内皮细胞瘤,多层细胞则在银染色网状纤维内侧;若系外皮细胞瘤,多层细胞位于银染色网状纤维外侧。有的血管腔壁内有肌肉纤维,属静脉血管瘤。
临床常见,性别无明显差别,患者多属青少年,有的出生时即已出现,故有先天性之称。肿瘤好发于周身表浅部位,如脸,躯干和四肢。也能发生在脏器。在四肢者可分三种不同临床表现的血管瘤。一种即最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多位于前臂和手部皮下和肌肉内,浸润广泛,无痛,软如海绵状,浅蓝色,弥漫不规则,且可压缩的肿物。肢体下垂时涨满,肢体上举并局部加压后则缩小。有时可触及小结节样硬块(钙化区)。另一种较少见,以痛为主,肿瘤甚小,压痛明显,时常以固定表浅的压痛点作为主要诊断依据。在皮下者可有小肿物,在筋膜下者亦可发现。还有一种合并肢体畸形者,肿瘤深在肌腱,压痛明显,肢体逐渐出现畸形,如马蹄足,膝屈曲畸形等。用外力试图矫正畸形时,引起疼痛。局部组织较硬,纤维化。若骨胳在皮下可触及时,多表现肥厚。
X线片见有血管瘤钙化者不少见,因而软组织内出现点状或云雾状钙化影,是X线片的典型表现。在血管瘤深在肌间隔与骨面接触的情况下,骨皮质肥厚增生而变粗。有时甚至误诊为慢性硬化性骨髓炎或骨样骨瘤。
对小型先天性面部血管瘤,多应用放射治疗或用烙法(极小者)消灭肿瘤。肢体者则需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浸润广泛,时常需要切除部分肌肉,因此会影响肢体功能。有时需分次切除。手术不彻底者易于复发。对有肢体畸形者,也只有切除肿瘤后,畸形才能得以矫正。
血管球瘤 来源于动静脉直接吻合处血管球的球细胞,属于良性肿瘤,体积很小,多发生在指甲下,疼痛为其特点。不常见。患者男女无差异,多属成年人。在甲下以针尾按压可找到剧痛点。肿瘤可达黄豆大小,显微镜下见毛细血管丰富,在周围有球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上皮样细胞,胞浆淡,核圆位于中央。另外可见少量平滑肌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手术切除能治愈。
血管内皮细胞瘤 为血管细胞恶性肿瘤,较常见于脏器和骨胳,少见于软组织中。患者性别无差异,多属成年人。好发于头面和大腿肌肉内。肿瘤发展较快无痛,易出血,甚至破溃。肿瘤呈结节状,紫红色,软性,切面有腔隙结构,含血液。显微镜下见大小不等的内皮细胞,多层围绕腔隙,内含血球。细胞核深染,有核分裂。手术切除为主要方法,惟易于复发和转移。转移也可经淋巴管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