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碱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
碱性磷酸酶(ALP) 为一组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的酶类。正常人血清中的ALP来自肝、骨、胎盘、肾和小肠等组织。由于测定ALP的方法不同,酶活性单位的定义和正常值也不同。Bodansky法是每100ml血清在pH8.6、37℃与β-甘油磷酸钠作用60min,释放1mg无机磷为1 Bodansky u,正常值为1.5~4.0Bo-dansky u/dl; King-Armstrong法是每100ml血清在pH10.0、37℃与对磷酸苯二酚作用15min,游离出1mg酚为1 King-Armstrong u,正常成人为3~13u/dl,儿童可达20~30u; 氨基安替比林法所用底物与King-Armstrong法相同,不是用酚试剂测定游离酚,而是先与氨基安替比林作用后,再与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醌衍生物,其单位定义与King-Armstrong法相同。
血清ALP早在1929年就已用于临床诊断,但其同工酶的分离测定,直到50年代才开始。常用的有以乙酸纤维素膜、琼脂、淀粉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作支持物的电泳法。由于支持物不同,ALP同工酶的图象也不一样。乙酸纤维素膜与琼脂凝胶电泳时可分为六个区带,即ALP1~6;而淀粉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则可分出七个区带,即ALPⅠ~Ⅶ。
由于正常人血清中的ALP大部分从肝脏及骨胳的成骨细胞产生,故在骨胳疾病,特别是骨质生成亢进时,ALP升高较明显,常见于成骨肉瘤、骨转移瘤、骨折愈合期和佝偻病等。肝内外胆道阻塞时,ALP(尤其是肝原性ALP)不能经由胆道排出而逆流入血,以致血清ALP升高。肝细胞内合成亢进也是ALP升高原因之一,见于肿瘤、甲状旁腺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生理性ALP升高见于儿童发育生长期和妊娠期等。ALP1带的出现,主要见于肝外胆道阻塞性疾病,并多同时有ALP2增高。ALP1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胆管内压升高,使肝细胞绒毛中ALP1生成亢进,且由于胆汁排泄障碍,ALP1逆流入血所致,故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胆汁排泄功能。在淀粉凝胶平板或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中出现ALP1带可能与肝细胞癌有关,可作为诊断肝细胞癌的参考。ALP2带见于正常人血清,若ALP2增高而ALP1不显著或甚弱者,常见于肝内胆道阻塞和急性肝炎等。ALP3带在婴儿血清中明显,在正常成人只偶见微弱痕迹;病理性增高见于骨肉瘤、癌肿骨转移、佝偻病、畸形性骨炎和骨软化症等。ALP4能耐热,65℃30min仍不失活,妊娠后期血清ALP4值升高,产后迅速下降,故认为它来自胎盘;有时也见于癌症患者的血清或体腔液标本中。在某些癌组织中ALP同工酶结构与ALP4有相似处,如“Regan”与“Nagao”ALP同工酶。ALP5带在正常血清中不常见,但在O型及B型的分泌型个体中出现率较高,尤其在高脂饮食后更为明显,可能是小肠上皮细胞合成的ALP,在血清中属于β脂蛋白组分。肝炎恢复期可见到ALP5出现,可能是由于胆汁排泄增加,提高了小肠的ALP活性之故。ALP6一般认为是ALP和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可见于一些免疫性疾病。血清ALP活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及恶病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