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眼底改变
在血液病过程中,经常发生眼底改变。部分血液病患者,可能较早出现视力损害,首先就诊眼科。在各种不同的主要血液病间,眼底表现上存在着差异,其中典型者可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贫血的眼底改变 任何严重的贫血,眼底均可出现改变,但眼底改变难以反映出贫血的不同类型。眼底改变的轻重一般与贫血程度有关。轻度贫血大多不出现眼底改变。当红细胞总数减至150万/mm3,或为正常的30%;血红蛋白减至5g/100ml以下,或为正常的30%时就会发生贫血性眼底改变。
眼底所见: 视乳头呈现不同程度的苍白,边界模糊不清,甚至水肿。视网膜动脉管径大致正常,静脉扩张纡曲,颜色浅淡,使视网膜动、静脉难以区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视网膜出血斑常出现于视乳头附近和后极部,可为火焰状、线条状、点状、圆形、不规则形或大片视网膜前出血。有的出血还具有白色中心。视网膜棉絮状白斑可突然出现,严重病例亦可有深层硬性小点,部分性或完全性黄斑星芒状渗出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但一般不常见。此外,视网膜水肿时,常表现为限局性的或弥漫的模糊灰色状态。整个眼底背景因脉络膜血管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而变为苍淡。
白血病的眼底改变 无论哪一类白血病,都可能发生眼底改变,但一般多见于急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为双眼。眼底所见,在病之初,视网膜动脉大致正常,静脉扩张和纡曲。病变进行时,动脉饱满,静脉则更加扩张,其管径大小可数倍于动脉,二者颜色互相接近,常呈黄红色或略带黄色。严重时纡曲扩张的静脉在动静脉交叉处为动脉所压缩,而呈腊肠样节段状。在某些骨髓性白血病中,周边静脉可有白鞘伴随,是血管周围间隙为白细胞浸润所致。视网膜出血分布于眼底不同部位,多为浅层火焰状及深层圆点状,亦可发生视网膜前出血,偶尔可进入玻璃体。出血中较典型者为含白色中心的梭形出血斑(彩图54)。组织学证明白色中心是未成熟白细胞的聚集。如果所见出血斑大都为含白心者,结合血管和其它视网膜改变,对诊断白血病具有意义。但含白心的出血斑并不只限于白血病。视网膜渗出物不如出血之多,常掺杂于出血之间,主要有二类:浅层棉絮状白斑与境界清楚的深层结节状白斑,后者是未成熟白细胞局部储集的结果。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脉络膜有大量白细胞浸润。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可使眼底颜色变为桔黄色。在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视网膜病变主要与贫血有关。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则与贫血及未成熟白细胞的百分数有关。典型的白血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若病变得到缓解,则眼底改变也趋向消退。在慢性白血病病例中,有视网膜病变者的平均寿命要短于眼底大致正常者。
红细胞增多症的眼底改变 任何型红细胞增多症均可伴发同样眼底改变。当红细胞计数平均达到700万/mm3时,视网膜发绀即可出现。眼底呈紫红色。视网膜血管纡曲,动脉管径正常或轻度扩张、色较暗,接近正常静脉的颜色,静脉高度扩张,颜色呈暗紫或熟紫葡萄色,在动静脉交叉处呈腊肠样节段。动静脉中心光反射增宽,血管旁可偶见白线条伴随。视乳头正常或充血水肿,边缘不清、水肿,可伸延到附近视网膜。通常无视网膜出血或渗出物。
出血性紫癜的眼底改变 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型,眼底常见视网膜浅层小出血,多在视乳头附近。有的出血可含白色中心,偶见视网膜前出血及棉絮状白斑。视网膜血管无明显改变。视乳头边缘可模糊,有时肿胀宛如视乳头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