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氧测定
血氧测定主要包括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和氧分压等几项检查,它们主要用于检测呼吸和循环功能。血氧测定的方法有: 氧电极法,它是一种电化学的电位测定法,用氧电极测定溶液中氧活度;血氧计法,是利用氧合血红蛋白特有的吸光带测定血氧;Scholander-Roug-hton微量法,它的原理是红细胞溶解后与高铁氰化钾作用,血红蛋白的Fe++转变为Fe+++,失去结合氧的能力,而将氧释出,然后测量氧容积。
氧含量 是指与空气隔绝的血液标本中氧含量,它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部分的氧。它能反映采血部位血液中氧实际含量。溶解的氧量受氧分压的影响,1mmHg氧分压可溶解氧0.003ml/dl。正常情况下,动脉氧分压为100mmHg,故溶解氧仅为0.3ml/dl,占氧含量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氧含量实际是指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含量。氧含量主要由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和它与氧结合程度所决定。正常值动脉血为15~23ml/dl,静脉血为11~18ml/dl,同一人的动脉血氧含量约比静脉高5ml/dl。男性比女性动脉血氧含量高。增加氧分压可提高物理溶解氧含量,如在高压氧治疗时,物理溶解氧含量可达3~5ml/dl。动静脉氧含量都降低,见于各类贫血、空气稀薄、供氧不足、呼吸道阻塞或受压、肺炎、肺水肿、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静脉氧含量降低,见于局部血液淤滞、休克、心力衰竭等。氰化物中毒时,由于组织摄取氧能力降低,静脉血氧可增加。动静脉瘘时,其向心端静脉氧含量增加。巨肢症患者患肢静脉氧含量可明显高于健肢。上腔静脉血液来自上肢和头部,氧含量较低,下腔静脉血液来自下肢、肝和肾等处,氧含量较高,下腔静脉比上腔静脉氧含量高1~3ml/dl,冠状静脉窦静脉氧含量最低,因而右心各部氧含量有一定差别。右心各部位氧含量正常差限度为: 右心房与上腔静脉血氧含量差<1.9ml/dl;右心房与右心室血氧含量差<0.9ml/dl;肺动脉与右心室血氧含量差<0.5ml/dl。氧含量差超过此限度,心脏内可能存在左向右分流,将此差分别作为诊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参考。
氧容量 是指血与大气充分接触平衡后的氧含量,其量与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直接有关。正常值16~24ml/dl,1.34ml/g血红蛋白。测定氧容量的目的主要用于计算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
氧饱和度 是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氧含量/氧容量×100),即血液中血红蛋白在一定氧分压下与氧结合的程度,它随氧分压升降而变化,氧分压在100mmHg时,血红蛋白结合率可达95~98%,若再增加氧分压,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增加的也很小; 氧分压降至60mmHg时,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率仍能达85%。正常值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2~98%,静脉血为64~88%。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见于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空气稀薄、供氧不足、呼吸道阻塞或受压、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呼吸肌麻痹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窒息等。
氧分压 是指血液内溶解的气体中氧气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 动脉血为80~110mmHg (10.67~14.67KPa),静脉血约比动脉血低6~8mmHg。动脉血氧分压是反映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它可表明缺氧程度。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称为低氧血症,低于30mmHg为严重缺氧,可危及生命。静脉氧分压降低,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测定血氧分压还可指导高压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