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蝶恋花 王士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蝶恋花 王士禛

 

和漱玉词


 凉夜沉沉花漏冻。欹枕无眠,渐听荒鸡动。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忆共锦衾无半缝。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续连珠弄。
 这首《蝶恋花》题目叫“和漱玉词”,《漱玉集》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集,所以王士禛这首词乃是对李清照词的隔代遥和,其实也就是借此为题,以女子口吻作词,代她抒发独处无郎的寂寞和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这样的题材,在李清照写来,常有着亲切的生活感受甚至切肤之痛,而在王士禛,就只能是设身处地地假想和模拟了。
 今存李清照词中有两首《蝶恋花》,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对照王士禛的和词,词牌同、韵脚同,题旨亦同,显然就是与李清照这一首唱和,而且是一种相当严格的唱和。
 在春气开始萌动的深夜,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苦苦地思念着不在身边的爱人,回想着昔日两人诗酒与共的快乐时光,泪水打湿了脂粉,头上的凤钗也因在枕上辗转反侧而弄坏,满腹的愁思使她根本无法入睡,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着她,直到半夜她还不时起身来剪弄灯花。李清照这首《蝶恋花》的意境大致如此。作者把春天的气息渲染得很浓,“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更是写景和写人双关,在这个万物昭苏的春天,又是一个青春年少的女子,孤独对她来说是多么可怕,多么残酷!当我们读到“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的结句,从作者揭示的细节更深地探知人物的内心时,怎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
 应该说王士禛这首“和漱玉词”的《蝶恋花》在题旨、意境、感情倾向等基本方面,与李清照原作并无多大差异,不同的主要是所选用的意象和细节,然而这正是诗词作家在常见题材上能否出新和独创的关键,也正是王士禛用心和下工夫的地方。
 李、王二词所写的情事都发生在春天,但李词渲染的是春暖花开,女子春心萌动,王词却强调早春的寒冷,一开始就是“凉夜沉沉花漏冻”,春夜之寒竟至于把滴水记时的雕花漏壶都冻住了,此时此刻她当然更需要爱人的温暖和呵护。
 二词所写又都是深夜,女主人公都因独宿无法入睡而痛苦,这又是相同的。但刻画这痛苦的具体细节,二词却有很大不同。李词所写已如上述,王词的描画换了角度。它写这女子“欹枕无眠,渐觉荒鸡动”,这是说她已在静夜中苦熬了半宿,其间她经常竖起耳朵捕捉外界的声响,以至于远远的荒鸡一啼,她就听到了。“荒鸡”,不按时辰啼叫的鸡。接下去便写女子的心思和感觉:“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这样需要爱人抚慰的时刻,你偏偏不在,只有月光透过窗缝照着孤单的我,岂不令人更感到春寒料峭!语气娇中含怨,而透露出强烈的渴念之情。
 王词的下片主要是回忆,与李词的难忘“酒意诗情”不同,它怀念的是“忆共锦衾无半缝”,即同床共枕之乐。“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也是对往日生活情态的回忆。古来相传,凤凰品性高洁,非桐树不栖,非桐花不食,用桐花和栖止于桐树的凤凰比喻爱人和自己,既喻二人的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也说明这种感情的高尚纯洁。这一连串的回忆,使词更富诗意,更为优美,成为王词最具独创性的段落。
 然后是一个转折:“往事迢迢徒入梦。”这是对李词“独抱浓愁无好梦”的回应——“无好梦”固然可悲,就是做个好梦,不也是徒然吗?归根到底,总是春夜悠长,孤处无眠而已。所以,王词、李词最后是殊途同归,一个是“夜阑犹剪灯花弄”,一个是“银筝断绝连珠弄”。据说《连珠弄》是一种乐曲的名字。“断绝”,有的版本作“断续”。如果按前者解释,是女子不再在银筝上弹奏乐曲;如果按后者解释,则是她在断续地弹奏着乐曲。两种解释很不相同,好在无论弹与不弹,都不妨理解为是这位女子心情不好的表现,与全词意义无根本矛盾。
 前人评王士禛此词为“深于梁、陈”(谭献《箧中词》),意思是说它有宫体诗的味道,是一首“艳词”。从王词所提供的种种意象、细节来看,其女主人公确与李清照词中那位念念不忘“酒意诗情”的女子有所不同。但王词所写的女子究竟是什么身份,仅从词面还难以断定,对此就不必深究和猜测了。

元明清词三百首之《蝶恋花 王士禛》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蝶恋花 王士禛

 

和少游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 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春光,共向郎边去。毕竟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
 王士禛序其词时曾追忆昔时填词的一段经历:“向十许岁,学作长短句,不工,辄弃去。今夏楼居,效比邱休夏自恣,桐花苔影,绿入巾舄,墨卿毛子,兼省应酬。偶读《啸余谱》,辄拈笔填词,次第得三十首。易安《漱玉》一卷,藏之文笥,珍惜逾恒,乃依其原韵尽和之,大抵涪翁(黄庭坚)所谓空中语耳。”这首《蝶恋花·和少游》,当亦是其时追摹两宋名家的清娱之作。
 少游,即秦观,北宋婉约词派大家,其词委婉温雅,饶有余韵。王士禛对他极为景仰,乃至心摹手追,以原调原韵步和其《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词。秦观原词云:“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抒写的是叹惜春暮,思念佳人的情愫:暮春,晓日,轩前。窥看着喃喃细语的双燕,勾起对往事的缅怀。他仿佛又回到当年,与佳人并肩共语,叹惋春的将逝。回首相聚的日子,那真是一片明媚晴朗的风光,甚至没有片刻的风雨。然而,这美好时光屈指又有几何?如今,落花早已随流水而去,无踪无影,无处问讯,只有空中飘飞的云彩悠悠来去。他忽发奇想,举杯邀云彩共饮,痴情地请它留步,想凭借它阻挡春天的归路。这首词思致奇婉,清丽动人,难怪撩起了王士禛唱和的诗情。
 和词一改原唱怀想佳人的角度,而从对方着笔,模拟女子的口吻,委曲尽致地表现佳人思郎的情意。
 “啼碎春花莺燕语。一片花飞,又是天将暮”,一起三句,描摹春残花碎的景象,将春花的凋落,归咎于莺燕的啼唱,似怪得无理,却又合乎情感的逻辑。唐人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时闺中少妇就曾把怨气转嫁到枝上的啼莺,而今,这独守空房的闺妇,饱尝离愁别绪的痛楚,把春花的残碎怪罪于莺燕,也就不难理解了。况且,莺燕啼碎的又岂止是花?难道不包括闺妇一颗痛楚的心?一叶知秋,一片飞花又何尝不意味着春的流逝?何况,暮色又将降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面对秋的凄冷、夜的孤独,不是发出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的叹息?一个“又”字,蕴含守盼的日子之多,见出闺怨之深。“欲乞放晴春不许,黄昏更下廉纤雨。”接着两句,以黄昏时的微雨衬映心中愁绪。“廉纤”,细小、些微。闺妇想乞求天公放晴,然而,春天不允许,黄昏时分竟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这情景使人想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同上)的意境,直逼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上)的怨叹。向春天乞晴,是怕风雨再无情地侵袭春花,一种惜花自怜的情致宛然如见。“春不许”三字,把希望寄托在春天的准许上,透出闺妇的天真、痴情;而一旦不获许,又将一腔的怨恨泼向春天,画出闺妇的委屈和无奈。这里将春天拟人化,婉约含情,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过片点醒闺怨:“春去应知郎去处。好属春光,共向郎边去。”“属”,通嘱,嘱托。闺妇怕听莺燕啼,怕见落花飞,怕到天将暮,只为一件事:春天离去,应该知道郎君的去处,她也好嘱托春光,带着自己一起飞到郎君那边去啊!异想天开的奢望,显然不能实现。但这份痴情,这份真意,谁又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然而,幻想归幻想,现实毕竟是残酷的。“毕竟春归人独住,淡烟芳草千重路”,这春,不仅是自然界的春天,而且是象征美好时光的人生春天。然而,这一切都已逝去,空房独守,这况味,又对谁去说?眼前,淡淡的烟霾笼盖满地芳草,天涯遥隔,何日能与郎君重逢?从幻想跌入现实,闺妇的心灵遭受了更重的创伤。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莺燕啼,春花飞,黄昏雨,无不映衬闺妇凄寂的心境;下片抒情,情因景生,淡淡烟霾,凄凄芳草,重重道路,无不加重闺妇殷殷的思念。作为和作,以闺妇思郎君对原唱的游子念佳人,“极哀艳之深情,穷倩盼之逸趣”(唐允甲《衍波词序》),可谓铢两悉称。原唱以回忆往昔的韶华表现今日的留恋,将心愿寄寓在停云留春的奇思上;和作以现实的凄寂直白内心的痛苦,将希望寄托在随春寻郎的幻想中。一样的奇想,一样的丽辞,一样的思情,唱和之作臻此佳境,堪称合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