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蛤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蛤蚧ɡéjiè爬行动物,形状像壁虎而较大,生活在山岩间、树洞里或墙壁上,夜出捕食昆虫、小鸟、蛇类等。是我国国家保护动物。也说大壁虎。 蛤蚧géjiè❶ 〈名〉爬行动物,似壁虎而大,可入药。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脊椎爬蟲部 > 蜥蜴、蝾螈 > 蛤蚧 蛤蚧 géjiè 亦作“蛤解”、“蛤蟹”,亦稱“僊蟾”。爬蟲名。為守宫科中體形最大者,口背皆如蟾蜍。體長四五寸,土黄色,尾長。產於嶺南一帶。《方言》第八:“桂林之中,守宫大而能鳴者,謂之蛤解。”唐·劉恂《嶺表録異》下:“蛤蚧,首如蝦蟇,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黄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樹中……里人採之,鬻於市,爲藥能治肺疾。”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蛤蚧》:“[釋名]蛤蟹,僊蟾。” 蛤蚧 (據《本草綱目》)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蟲 > 蛤蚧 蛤蚧 géjiè 亦作“蛤蟹”,亦稱“仙蟾”。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内臟之乾燥全體。固定於竹片上,呈扁片狀,頭大,扁長,眼大凹陷,背色灰黑或銀灰,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細鱗,微有光澤,尾細長,質堅韌。主治虚勞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陽痿。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蛤蚧》:“〔釋名〕蛤蟹、仙蟾……〔集解〕志曰:蛤蚧生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形如大守宫。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參閲南朝宋·雷斅《雷公炮炙論·蟲部·蛤蚧》。 蛤蚧 蛤蚧【同义】总目录 蛤蟹蛤蚧仙蟾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乌龟:龟(陆~;水~;海~;花~;象~;革~;蠵~;神~;灵~;金钱~;大头~;闭壳~;绿毛~;棱皮~) 王八 玉虚 金介 玄武 元武 元伫 元绪 玄夫 神蔡 时君 偻句 昭兆 藏六 玄介卿 先知君 玄衣督邮 缁衣丈夫 通幽博士 另见:蛇 爬 ☚ 软体动物 蛇 ☛ 蛤蚧gecko止咳平喘药。出《雷公炮炙论》。见《蕃牧纂验方》。又名仙蟾、大壁虎。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除去内脏的干燥体。5~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以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以微火焙干用或酒制用。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咸,微温;有小毒。入肺、肾经。功能补肺益肾,定喘止咳。《本草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主治:❶劳伤咳喘,与知母、贝母、秦艽、紫苏、百合等配伍,如理肺散。 蛤蚧药名。出 《雷公炮炙论》。又名仙蟾、大壁虎。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L.)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广西、云南等地。咸,微温,有小毒。入肺、肾经。补肺益肾,定喘止咳,助阳。治虚劳,喘咳,肺痿,咯血,阳痿,淋沥,消渴,经闭。内服: 煎汤,3~6g;研末服,0.9~1.5g。含肌肽 (Carnosine)、胆碱、肉毒碱(Carnitine)、鸟嘌呤及蛋白质、脂肪等。又含胆甾醇、多种氨基酸、多肽。醇提取物具有雌、雄激素样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免疫功能。 ![]() 主要责任者: 王肃 责任方式: 编著 出版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字数: 88 千字 页码: 1-152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2.74 装帧: 简 语种:中 定价:18.80 出版时间:2009-1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十大名中药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十大名中药丛书之一,共收录117条词条。 蛤蚧 蛤蚧产于凭祥市。蛤蚧具有很高的医药和滋补价值。蛤蚧入药具有滋补功能,它有生精补血、滋阴补肾、强肝肾壮筋骨、健脾暖胃、抗御疾病等效力,补而不燥,男女皆可。尤其适用于身体衰弱,失眠健忘,精神不振,阳痿遗精,产后体弱等症。 ☚ 霞烟鸡 合浦南珠 ☛ 蛤蚧 蛤蚧Gekko gecko大壁虎的俗称。脊椎动物,爬行纲。由于鸣声“蛤—蚧”而得名。一般生活在荒野的石山裂缝或树洞中,偶然也在住宅附近活动。外形近似壁虎,但较大,头大而扁长,眼较大,头背面棕灰色,嘴端圆;躯干部背面紫灰色,杂有红、蓝、灰色斑点,在细鳞间散有粗大的疣鳞;尾暗灰色,上有宽横纹。喜于夜间捕食昆虫,有时也吃其它的蜥蜴和小鸟。主要产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福建、贵州和台湾等省,为我国传统的著名中药,具有补肺肾、益精血、定喘止咳的功效。中医常用来医治老年人的虚弱性喘咳、心脏性喘息、身肿面浮和神经衰弱等病症。并认为蛤蚧的药效位于尾部,故常剪尾烘干供药用,待其自生新尾后再供剪用。两广老年人常喜将鲜蛤蚧与猪肉或其它肉共同煮食,有滋阴补肺的功效。 ☚ 蛇毒 龙骨 ☛ 蛤蚧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干燥体,也有单用尾者。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咸,平。归肺、肾经。有补肺益肾,纳气定喘,温阳益精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 紫河车 冬虫夏草 ☛ 蛤蚧gé jiè《本草纲目》鳞部第43卷蛤蚧(25)。药名。 蛤蚧 蛤蚧也称“大壁虎”、“仙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号声如“蛤—蚧”而得名。体长约20厘米,头呈三角形,吻端凸圆,眼大突出,全身密生细鳞,背部有明显疣粒,尾长与体长相等。尾巴易断,断后可再生。喜居于温暖干燥的陡峭石山洞隙中,以小虫为食。可作补品和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肋精扶赢,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蒸吃是很好的健身强血清补营养品。生浸蛤蚧酒及加中药炮制的蛤蚧大补酒,有滋阴补肾、补血养颜之功。现人工饲养蛤蚧已获成功。 ☚ 鹰嘴龟 北海鱿鱼 ☛ 蛤蚧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有补肺益肾,定喘止嗽的功效,主治久喘不止,咯肺痨血,精神衰弱,阳萎遗精,小便频数。桂西的德保、扶绥、武鸣、百色、宁明、大新、田东、巴马一带石山区是蛤蚧群生之所。西汉杨雄《方言》有“桂林之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的记载。李询《海药本草》首次记载了岭南俚人采捕蛤蚧的经验。刘恂《岭表录异》中也有专条记述说:“蛤蚧首如虾蟆,背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于树中,暮则鸣,自呼蛤蚧,或云鸣一声,是一年也。俚人采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清代赵翼曾任镇安府知府,他在《檐曝杂记》中对当地采捕蛤蚧的经验作了具体的记述:“(蛤蚧)口咬物则至死不释,故捕者辄以小竹片嬲之使咬,即携以来。虽已入石缝中,亦可乘其咬而掣出也。药肆所售两两成对者,乃取其两身联属之耳。其力在尾,而头足有毒,故用之者必尾全而去其头足。蛤蚧作中药材,有功同人参之效用。”顾玠《海槎录》亦载:“广西横州甚多蛤蚧,牝牡上下相呼,累曰,情恰乃交,两相抱负,自堕于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觉,以手分劈,虽死不开。乃用熟稻草缠,蒸过曝干售之,炼为房中之药甚效”。这些记载说明壮族对蛤蚧的形态、功效、采捕、加工等情况认识较早。 ☚ 蚯蚓 白花蛇 ☛ 蛤蚧 蛤蚧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产的名贵山珍、传统滋补药品。属爬行纲壁虎科,卵生动物,形似壁虎。长约15厘米,重150克。可用其炖鸡、煮肉、泡酒,还可制成蛤蚧大补丸、蛤蚧补肾丸、蛤蚧大补酒、蛤蚧精等,能治疗肺痨咯血、阳萎遗精、神经衰弱等病症。每年捕捉20—30万尾,各种制品均畅销国内外市场。 ☚ 淅川全虫 崇明蟾酥 ☛ 蛤蚧ɡéjiè中药名。出《雷公炮炙论》。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 )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咸, 微温, 有小毒。入肺、肾经。补肺益肾, 定喘止咳。治虚劳、喘咳、肺痿、咯血、阳痿、消渴。内服: 煎汤, 3 ~ 6 克; 研末服, 0. 9 ~1. 5 克。 蛤蚧 蛤蚧蛤蚧,又名蛤蟹、仙蟾、大壁虎。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L.)除去内脏的全体。全年均可捕捉,一般在5~9月间捕捉,捕取后击死,剖腹除去内脏,用布擦净腔内的血液,以竹片使全体撑开,并将尾部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再用微火焙干。 ☚ 冬虫夏草 雪莲花 ☛ 蛤蚧 蛤蚧蒙古名哈丹古如布勒、新伯勒、哈那因古如布勒、藏巴卡热勒。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 ☚ 水獭肉 麻蜥 ☛ 蛤蚧a tokay 蛤蚧geck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