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蛊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蛊毒中国古代罪名,即毒害。《左传》昭元年“何谓蛊”唐孔颖达《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周代及汉初法律规定蛊人者弃市。唐律规定犯此罪者绞。明代法律之规定与初汉相同。 蛊毒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病名。出自《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多泛指一些重症急性感染性疾病。 蛊毒居住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些民族中个别妇女的迷信习俗。将自制毒剂暗中置于酒、茶中待客,使饮用者不知不觉中毒身亡。认为死者生前的“福气”(如健康、长寿、富有等)就可转移到投毒者身上。此俗仅传其女。投毒范围不包括官员、喇嘛等有权势者,除此则不分亲疏。中毒后也可用自制土药及时解毒。有的也借此毒害仇人。一般人对有此恶习者深恶痛绝, 一旦发现即驱逐出村。民主改革后此俗已基本破除。 蛊毒用毒药杀人。也指毒药。 《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唐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亦指毒药。明代王錂《寻亲记·遣奴》:“你下挑生,拆得人夫妇分;下蛊毒,令人作鬼魂。” 蛊毒gǔ dú《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102)。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 蛊毒蛊,是一个古代法律和医书中记载的最使人迷惑的“毒物”。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这个蛊字。其后《左传》、《周礼》,汉唐法律,《型冤集录》以至历代医书中都有关于蛊毒的记载。古代壮族地区有“蛊毒之乡”之称,广西地方志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赤雅》等书对壮族地区的蛊毒亦有记载。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器皿中,任其互相啖食,直到只剩下一虫或蛇,就叫做蛊,人为地将蛊置于食物或其他器物里,使人发生中毒,就叫做“中蛊”。其症状为“归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或腹中搅痛,或吐逆不定,面目青黄,甚者指甲紫黑”,《岭外代答》记载:“广西蛊毒有二种,有急杀人者,有慢杀人者,急者倾刻死,慢者半年死”。现在蛊毒已基本绝迹,因而难以考究蛊毒为何物,但从发病症状看是属于中毒的一种。验蛊毒法有:含黑豆,若豆皮脱则是蛊,不脱则非;嚼黑豆不腥,嚼白矾味甘,皆中蛊毒之候也。古代壮族常有的解救中蛊毒的药物为:吉利草、菱香草、蘘荷、芸香。常有方剂为归魂散、雄硃丸、桔梗散等。 ☚ 毒箭 中毒 ☛ 蛊毒蠱毒gǔ dú蛊,相传为一种由人工培养成的毒虫。毒:毒物;毒害。 蛊毒ɡǔdú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七。《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氐羌毒候、猫鬼候、野道候、射工候、沙虱候、水毒候等。多因感染变惑之气, 或中蛊毒所致。症状复杂, 变化不一, 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症、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 蛊毒蛊毒是指中虫、水、饮食等变惑之气后所产生的水毒、蛊痢、蛊积、蛊胀、蛊吐血、蛊下血等病证的总称。蛊毒之病较严重,预后较差。《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 药物中毒 溺水 ☛ 蛊毒gǔ dú❶parasitic tox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