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蛊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蛊毒

中国古代罪名,即毒害。《左传》昭元年“何谓蛊”唐孔颖达《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周代及汉初法律规定蛊人者弃市。唐律规定犯此罪者绞。明代法律之规定与初汉相同。

蛊毒

病证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

病名。出自《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多泛指一些重症急性感染性疾病。

蛊毒

居住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些民族中个别妇女的迷信习俗。将自制毒剂暗中置于酒、茶中待客,使饮用者不知不觉中毒身亡。认为死者生前的“福气”(如健康、长寿、富有等)就可转移到投毒者身上。此俗仅传其女。投毒范围不包括官员、喇嘛等有权势者,除此则不分亲疏。中毒后也可用自制土药及时解毒。有的也借此毒害仇人。一般人对有此恶习者深恶痛绝, 一旦发现即驱逐出村。民主改革后此俗已基本破除。

蛊毒

用毒药杀人。也指毒药。 《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唐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亦指毒药。明代王錂《寻亲记·遣奴》:“你下挑生,拆得人夫妇分;下蛊毒,令人作鬼魂。”

蛊毒gǔ dú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102)。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

蛊毒

蛊,是一个古代法律和医书中记载的最使人迷惑的“毒物”。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这个蛊字。其后《左传》、《周礼》,汉唐法律,《型冤集录》以至历代医书中都有关于蛊毒的记载。古代壮族地区有“蛊毒之乡”之称,广西地方志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赤雅》等书对壮族地区的蛊毒亦有记载。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器皿中,任其互相啖食,直到只剩下一虫或蛇,就叫做蛊,人为地将蛊置于食物或其他器物里,使人发生中毒,就叫做“中蛊”。其症状为“归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或腹中搅痛,或吐逆不定,面目青黄,甚者指甲紫黑”,《岭外代答》记载:“广西蛊毒有二种,有急杀人者,有慢杀人者,急者倾刻死,慢者半年死”。现在蛊毒已基本绝迹,因而难以考究蛊毒为何物,但从发病症状看是属于中毒的一种。验蛊毒法有:含黑豆,若豆皮脱则是蛊,不脱则非;嚼黑豆不腥,嚼白矾味甘,皆中蛊毒之候也。古代壮族常有的解救中蛊毒的药物为:吉利草、菱香草、蘘荷、芸香。常有方剂为归魂散、雄硃丸、桔梗散等。

☚ 毒箭   中毒 ☛

蛊毒蠱毒gǔ dú

蛊,相传为一种由人工培养成的毒虫。毒:毒物;毒害。
❶毒药药人。《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
❷病证名。由蛊虫引起的中毒病证。《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蛊毒ɡǔdú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七。《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氐羌毒候、猫鬼候、野道候、射工候、沙虱候、水毒候等。多因感染变惑之气, 或中蛊毒所致。症状复杂, 变化不一, 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症、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蛊毒

蛊毒

蛊毒是指中虫、水、饮食等变惑之气后所产生的水毒、蛊痢、蛊积、蛊胀、蛊吐血、蛊下血等病证的总称。蛊毒之病较严重,预后较差。《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凡蛊毒有数种,皆是变惑之气。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凡中蛊病,多趋于死,以其毒害势甚,故云蛊毒。”
病名考证
蛊毒之名,出《肘后备急方》。在《治中蛊毒方》篇中指出:“中蛊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吃,或吐下血,不即疗之,食人五脏则死矣。” 又提出中溪毒(即水毒)、中射工水弩毒等病证名。而《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中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面部的色泽,以及蛊之形态,形象地提出了各种蛊毒名称,如“著蛊毒面色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鬲烂而死。其面色赤黄者是蜴蜥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足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二百日不治……乱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又云其脉沉濡,病发时咽喉塞,不欲闻人语,腹内鸣唤,或下或上,天阴雨转剧,皮内如虫行,手足烦热,嗜醋食,咳唾脓血,颜色乍白乍青,腹内胀满,状如虾蟆,若或虫吐出成科斗形,是虾蟆蛊,经年不治……唇口裂而死。其脉缓而散者,病发之时,身体乍寒乍热,手足烦疼无时节,吐逆,小便赤黄,腹内闷,胸痛,颜色青,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蛊。”还提出蛊下血候、蛊吐血候、氐羌毒候、猫鬼候、野道候、射工侯、水毒候等病证名。
辨证施治
常见的蛊毒有:
(1) 水毒:出《肘后备急方》。 一名中溪,一名中,一名水病。《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山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中、一名水中病,亦名溪温。 令人中溪,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心中烦懊,腰背骨节强急,欲睡,早轻暮重,手足逆冷,继则腹内生虫,食下部,肛内有疮,不痛不痒,脓溃,虫食五脏,热盛蛊毒注下不禁,舌苔黄腻,脉数。病由接触山谷溪水之变惑之气所致。治宜攻下逐邪,解毒为主。《千金要方·蛊毒》篇用太上五蛊丸以治百蛊,方用雄黄、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朱、鬼臼、矾石、藜芦及斑猫等剧毒药物,用以毒攻毒之法,可资研究参考。若病初起有发热头痛等症者,可加银花、荆芥、黄芩、川芎等药。
另有射工病证的记载,亦属蛊毒范畴。射工病名,出《肘后备急方·治卒中射工水弩毒方》,说:“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间水中,人行及水浴,此虫口中横骨角弩,唧以射人形影则病。其诊法,初得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口不能语,或恶寒热,四肢拘急,旦可,暮剧,困者三日齿间血出,不疗即死,其中人有四种,初觉则偏身体视之,其一种正黑如墨子,而绕四边者,人或犯之如㓨状,其一种作疮,疮久即穿陷,一种突起如石之有棱,其一种如火灼人肉,熛起作疮,此种最急,并皆煞人。居溪傍湿地,天大雨,或逐人行潦流,入人家射人,又当养鹅鸭,亦可以食人,行将纯白鹅以辟之,白鸭亦善,带好犀角,佳也。”又说:“此虫含沙射人影便病,欲渡水,先以石投之,口边角弩发矢,言口息两角能屈伸,冬月则蛰。”古人所言之射工毒虫,今似已罕见。但人接触山间溪水得病者仍有,如血吸虫病等,可供临床参考。
(2) 蛊痢: 是指因蛊毒所引起的一种下痢病证。见《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蛊毒》:“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诸病源候论》称蛊下血。症见骤发下痢,其色黑或赤,心腹剧痛难忍,舌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数。病由中蛊毒之气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用《千金要方·蛊毒》中之“治下血状如鸡肝,腹中搅痛,难忍者方”。方用茜草、升麻、犀角、桔梗、黄柏、黄芩、 地芩、 地榆、 白蘘荷以清解血中热毒。 亦可加白头翁、黄连、牡丹等。
此外,《丹溪心法附余》还有蛊积的记载,其主要为腹内虫积而成蛊,为积之一种,可参见“积证”条。《千金要方·蛊毒》篇还有蛊胀之名,指出:“治蛊注,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后转易家人,一名蛊胀。”但《证治要诀》认为:“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医宗必读》也指出:“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故蛊胀之证,可参见“鼓胀”、“虫鼓”条。

☚ 药物中毒   溺水 ☛

蛊毒gǔ dú

❶parasitic toxin
❷disease due to parasitic tox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