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禮(礼)Lǐ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固安,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阳泉、长治、临汾,安徽之贵池,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卫大夫礼孔、礼至之后。” 以名字为氏。 ❷《姓氏考略》 注引《路史》云: “礼氏出康叔后。” 则此当系出姬姓。 ❸又注: “古典礼者之后,以职为氏。”望出平原。 后汉有礼震。 禮lǐ❶敬神。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班固《東都賦》:“禮神祇,懷百靈。” ❷爲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張衡《東京賦》:“於是觀禮,禮舉儀具。” ❸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中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趙壹《剌世疾邪賦》:“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張衡《東京賦》:“茍有胸而無心,不能節之以禮。” ❹以禮相待,對人表示敬意。張衡《東京賦》:“天子乃以三揖之禮禮之。” ❺姓。見下。 禮“礼”的繁体字。 上一条: 礼 下一条: 𫅗 礼禮ㄌㄧˇlǐ一1435①名份子(指做礼物的现金)。闽语。福建厦门〖le53〗、仙游〖le53〗。②动斜看。粤语。广东阳江〖 〗。其~紧那双眼看人他斜着眼看人。③动走。吴语。浙江永康。④量银两计算单位。九十六两为一~。北京官话。北京〖li214〗。我跟他摘借了一~半的银子。   禮礼(1次) 礼仪。虽信美而无~兮《离》 另见[成禮][受禮] 禮❶舊所行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 鄭玄注:“禮,祀,昏姻,喪紀,舊所行也。” ❷五禮之義。《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鄭玄注:“禮,五禮之義。” ❸謂 “摯” 也。《禮記·表記》:“子曰: 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 鄭玄注:“禮,謂摯也。” ❹所以序尊卑之制,崇敬讓之節。鄭玄《六藝論》:“禮者,序尊卑之制,崇敬讓之節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❺體也,履也。鄭玄《三禮目錄》:“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體之爲聖,履之爲賢。” (《通德堂經解》) 禮liB659 “礼”的繁体。 禮lǐL085 “礼”的繁体。 〖禮〗 粵 lai5〔醴〕普 lǐ ❶ 禮制,禮法。《論語.顏淵》:「克己復〜為仁。」 ❷ 禮儀,禮節。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節甚倨。」 ❸ 禮待。蘇洵《六國論》:「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❹ 禮物。《史記.魏公子列傳》:「以為小〜無所用。」 ❺ 特指《〜經》,儒家五經之一,即《儀〜》、《周〜》和《〜記》三本典籍的合稱。
禮禮(豊),甲骨文作 ,金文作  ,《説文》古文作 ,小篆作 ,又有 。 初文从壴从玨。“壴” 即 “鼓”,“玨” 即二 “玉”,林澐認爲,古代重大禮事多用鼓用玉,故以玉鼓之形表示 “禮” 的概念。卜辭或讀 “醴”。銘文或用典禮義。或讀 “醴”,一種甜酒。或用作人名。提示:《新甲骨文編 (增訂本)》説,卜辭用 “豊”爲 “禮”,字形收在 “豊”字條下。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或有訛變。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參見088.豐字條。 禮礼, 金文; 篆lǐ[礻(示,意符)+豐(聲符)→禮(《説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古文禮字。”禮:本爲敬神的供品。後泛指對親朋長輩的贈品〈禮物〉,引申爲對風俗習慣之稱〈婚禮、喪禮〉,又引申爲敬詞或動作〈敬禮〉。我國爲禮儀之邦,有非禮莫言,非禮莫視之説。禮不在乎厚薄多少,情濃意至便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春秋] 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百姓的行爲準則。)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爲貴。”(禮的作用,以和爲貴。) 禮 ☚ 祜 禄 ☛ 禮 (lǐ)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按】禮,用來侍奉神靈招求福瑞的禮儀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