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致死突变型lethal mutant of mulberry silkworm桑蚕遗传突变型之一。在生物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产生致死作用的突变型,是由异常染色体或致死基因的突变造成的。蚕的致死突变型中,最初发现无半月纹蚕,是显性性状,伴有隐性致死作用,使同蛾区蚕卵,在胚胎期有1/4致死而不孵化(田中义麿,1925)。如以无半月纹交配正常型,则所生无半月纹和正常型的比例为1:1。无半月纹的相互交配,每代分离出无半月纹与正常型呈2:1,代代如此。正常型互交的次代,只生正常型,即可固定,而无半月纹蚕则永远不能固定。这种现象是因为无半月纹基因型为N1+杂合性个体,当无半月纹自相交配时,N1/+×无N1/+,所生1N1/N1:2N1/+:1+/+=1:2:1,但其中1N1/Nl为无半月纹纯合性个体,全部死于卵期,即死卵占全蛾区1/4,而存活的无半月纹与正常型的比例为2:1。这是伴有显性性状具有隐性致死作用的事例。桑蚕中较多见的是隐性性状伴有隐性致死作用的致死基因,其中大多是部分致死基因。如油蚕致死基因只将纯合体致死一部分,例如:不伴性油蚕的半致死率如次: 基 因 oc oa ow om ot ok 致死率 0 4 15 20 22 46 中国油蚕OC没有致死性,其他均有部分致死。蚕的致死基因,在胚胎期致死的有多种,如滞育期、最长期、反转期、点青期各种红色、褐色、点青致死基因等导致多种死卵。更有畸形胚胎、肾脏形卵、EKp过剩脚致死的,还有幼虫期的小蚕致死,蛹期致死等。黄色致死蚕在第1眠中,脱皮时上腭几乎不着色,几丁质不硬化,故难食桑,遂致饿死。 桑蚕致死突变型表现致死作用大致分为两类:❶依基因作用而成畸形,生活机能受到障碍致死; ❷形态上正常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代谢异常造成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