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味地黄丸(1)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味地黄丸(1) 本品由熟地240g,山药、山茱萸各120g,泽泻、丹皮、茯苓各90g组成。 有滋补肾阴之功效。适用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等症。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而生血,为主药;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阴而固精,二药为辅药;丹皮清泄肝火,为佐药;茯苓、泽泻清热利尿,泻火利湿为使药。 全方补中有泻,有开有合,补而不滞,滋补肾阴尤为适宜。 本品为蜜丸。每丸9g。 内服,成人每次1丸,1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各家论述 ❶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厚,是精不足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 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 是以肾主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逆行。故君地黄以护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 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上源。 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水壮制火,特其一端耳。” 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 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 临床应用 ❶ 治肾病综合症六味地黄汤(1)是滋补肾阴之名方,然该方亦有补阳之功,遇到肾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之证,运用Ⅰ加减,每获良效。(Ⅰ)加味:熟地24g,山萸肉、山药各12g,丹皮、泽泻、白茯苓各9g,莲子、芡实各30g。 治疗6例肾病综合症。结果:6例症状。体征及尿蛋白均消失。肾功能正常。 其中1例经治3个月,3例经治2个月,2例经治1个半月,无任何副作用[1]。 疗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8天。治疗后12例经心脏听诊(其中7例经心电图复查),均无室性早搏发现,且无自觉症状[2]。 如: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腰椎肥大性关节炎;知柏地黄丸治疗强直性脊椎炎;七味郁气丸治疗神经官能性腰腿痛;八仙长寿丸治疗老年性肌营养性腰腿疼;金匮肾气丸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济生肾气丸治疗腰间盘髓核突出症;十补丸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症;归芍地黄丸治疗腰部软组织劳损等。对于急性发作期腰腿痛,丸剂处方改为汤剂,一般服药一个月后有效果,以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每天服药量为10~15g[3]。 ❹ 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将熟地、山药、丹皮、山萸肉、茯苓、泽泻、白术、生黄芪、丹参各10g,大枣4枚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疗程最长1年,最短2月。结果:痊愈9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4]。 连服6剂,仍有夜尿增多等症,原方去麦冬、五味子、连翘、玉竹,加肉桂1g,附片10g(先煎半小时)、仙灵脾15g,菟丝子18g,水煎服4剂后,继续守原方服用十多天尿量正常,诸症全消[5]。 外治法:用自拟冰麝散吹布咽喉患处,每日3次,吹药前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 处方:硼砂10g,煅石膏8g,朱砂3g,麝香、冰片0.5g,共研细末即成。治疗10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无效者经检查有声带肌肉[6]。 处方∶熟地、茯苓、桑椹子、首乌各15g,山萸肉、淮山药、泽泻、菟丝子各12g,丹皮10g。每天1剂,水煎服,服25剂后,黑斑开始减退颜色变浅。改服六味地黄水丸,治疗半年,黑斑全消,外观颜色同正常皮肤,追访2年未见复发[7]。 参考文献 [1]浙江中医杂志1988;23(6)∶224 [2]河南中医 1987;7(3)∶24 [3]中成药研究 1987;(3)∶33 [4]贵州医药 1988;12(3)∶189 [5]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9;(1)∶32 [6]广西中医药 1986;9(1)∶38 [7]新中医 1988;20(3)∶4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