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虫螫中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虫螫中毒

虫螫中毒

虫螫中毒系指某些节肢动物螫咬人体并注入其毒液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中毒反应的总称。常见的虫螯中毒有:
❶蜈蚣毒中毒,又称蜈蚣螫伤。该虫全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较多;喜栖于腐木石隙之下或阴暗墙缝内,昼伏夜出,冬季入土越冬,在野战条件下易被其所伤。虫体两前足附有毒钩,与体内的毒腺相通,螯人时毒液由此注入伤口。毒液中含有组胺样物质与溶血蛋白质。被螫后的中毒反应,视注入毒液的多少与个体的敏感性而异。多数在被螫处出现两个瘀点,周围痛性红肿或水疱形成,常继发淋巴管炎或局部坏死。严重者除有局部症状外,可出现发热、头昏、头痛、心悸、脉细速、恶心、呕吐甚至谵妄、昏迷、抽搐或过敏性休克。治疗: 局部用3 ~10%的氨水或5 ~10%的碳酸氢钠涂抹或清洗,南通蛇药、季德胜蛇药、六神丸化水后涂局部,1%吐根碱水溶液3ml或0.5~1%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或创面近心端皮下注射,可迅速止痛并防止毒液扩散。全身应给予抗组胺药物,重症者可使用皮质类固醇。
❷蝎毒中毒:又称蝎螯伤。该虫国内分布较广,以陕西、甘肃、宁夏较多,穴居,喜栖于岩隙与墙缝中,(雨天常潜出,藏于靴、鞋、衣服内,夜出活动。尾节有钩状尖刺,刺尖两侧各有一毒腺开口,当刺入人体后毒液随之注入伤口。蝎毒含有类似蛇毒的蝎毒素,系一种神经毒素,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轻者被螫局部剧痛、红肿、水疱、肢体麻木,重者出现头昏、流涎、畏光、流泪、䶊血、发热、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与痉挛、血压升高,或出现恶心、呕吐、胃肠出血、肺水肿,终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治疗:拔除毒刺,局部用1%吐根碱作周围封闭;重者于肢体近心端扎止血带,切开伤口充分吸出毒液,并用3%氨水或5%碳酸氢钠或1:5000高锰酸钾清洗。中药万应锭、蟾蜍锭、南通蛇药、二味拔毒散外敷。全身治疗除用抗蝎毒血清外,同蛇咬伤处理。
❸蛛毒中毒:又名毒蛛咬伤,常见毒蛛有真蛛目、球腹科的致命红斑蛛(又名黑寡妇蛛)和棕色毒蛛。两者均喜栖于山野岩隙、树叉、墙角暗处。其口内有坚硬上腭与毒腺相通。毒液中含有蛛毒溶血素和类似神经毒的毒蛋白。轻者螫咬部红肿、疼痛;重者出现精神不振、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盗汗、手足与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因休克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治疗: 早期于咬伤部近心端扎止血带; 切开伤口至皮下,充分吸出毒液,并用纯石炭酸烧灼;南通蛇药敷伤口周围; 全身对症处理。
❹蜂毒中毒: 又名蜂螫伤。被激惹螫人者常为工蜜蜂和黄蜂(又名胡蜂或马蜂)。两者尾部均有一连于毒腺的螫针,工蜜蜂的螫针尚带倒钩,故螫针常残留伤口内。蜂毒内含蚁酸与溶血蛋白类物质,除引起溶血与出血外,尚有神经毒样作用。轻者局部同蝎螫伤; 重者发热、恶寒、烦躁不安、抽搐、昏厥,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 局部治疗同蝎螫伤,也可用鲜紫花地丁,半边莲捣烂外敷。重症及时用激素静脉滴注等抗休克治疗。
虫螫中毒的预防,在于搞好阵地环境卫生。野外执勤时注意衣着防护。

☚ 蛇毒中毒   电震 ☛
000093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