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薛道衡·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据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这首诗是薛道衡出使陈朝时在江南创作的。“人日”,即正月初七。客居异乡,不免乡思萦怀,何况时值新春!于是诗人吟出了这首思乡之歌。 “入春才七日”,这话说得平平淡淡,好象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可能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他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言外之意,时间怎么过得那么慢呀! “离家已二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象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二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就会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就会品尝到诗人羁居异乡的苦涩之情。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呢!读者可以从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领略到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的急切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所以说“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在这里,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从将来的迟归的结局来回顾眼前的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的苦恼。读者仿佛可以听见诗人对鸿雁说:你们有一双自由的翅膀,我却没有,你们肯定比我先回到家乡。但是,我的心思却在你们之前就已经到家了! 语淡情浓,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其次,这首诗结构精巧,对仗极工,表现出典型的齐梁风格。 《薛道衡·人日思归》《薛道衡·人日思归》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薛道衡 入春方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是北朝入隋的诗人,在周、隋颇有才名,为诗常具巧思。据说《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到他死时还使隋炀帝妒忌。《人日思归》是其聘陈时在江南所作(据《隋唐嘉话》)。其诗已俨然有唐人绝句风味,是首开风气的作品。 “人日”是正月初七,见《初学记》四《荆楚岁时记》。晋南北朝时民俗已将春节开始的七日与人畜作对应,《北齐书·魏收传》载:“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作者去年由北来南,按天数算,实际不满一年。但他在江南过了年,也就挂了两个年头。“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善感的诗人已经很想家了。《人日思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作的。 “入春方七日,离家已二年。”二句之妙,在“方七日”与“已二年”的矛盾统一。“方七日”即才七日,意味时间的短;“已二年”则意味时间的长。“入春方七日”乃眼前日历所示,事实上作者离家不算久;而“离家已二年”是掐指一算,已有两个年头,反映在当事人心理上,又觉得这时间并不短。“方七日——已二年”,以“方”、“已”两个含意不同的时间副词作勾勒,大有逝者如斯,时不我待之感。所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现代革命烈士在囚中作联语云:“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用这两个相对的时间副词作骈偶,其意言与此诗首联异曲同工,可以参玩。这两句对“思归”之情,有兴发引起的作用。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此二句以春雁北归反衬己之未归,以花发之迟反衬归心之急,皆妙在不直说。赋中有兴比,叙写中有对照,故婉曲有味。同时,以“雁”、“花”切“人日”情景,亦佳。盖时当初春,南雁北飞,而花始含蕊,一时之物候如此,情中有景。另一巧思,则是将“思”、“归”二字拆用在两句中,与题面遥遥映带,颇有情致。全诗四句皆骈,但均用流水对,故不觉骈俪,而有行云流水之妙。 归思是一种普遍心理。但作者抓住新春这一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中的细微思想活动来写,就不落窠臼,历久弥新。唐人张说《蜀道后期》诗云:“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沈德潜评为“以秋风先到形出己之后期,巧心浚发”(《唐诗别 裁》)。其实不就是“人归落雁后”这一现成构思吗?“巧心浚发”,正好用来评价此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