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根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米仁根、尿珠根。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 (Roman)Stapf的根。我国各地有栽培。苦、甘,寒。入脾、膀胱经。清热,利湿,4杀虫。治黄疸,水肿,热淋,血淋,尿路结石,带下,蛔虫病,肺痈。煎服: 15~30g。本品含薏苡素、谷甾醇、豆甾醇、薏苡多糖等。薏苡素对小鼠及大鼠有镇静及镇痛作用;对人工发热的动物有解热作用;对蛙的横纹肌有抑制作用。毒性很低。 薏苡根yì yǐ gēn《本草纲目》谷部23卷薏苡仁(15)。药名。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薏苡(《本经》)Coix lachryma-jobi L.的根。 【别名】打碗子根(《草木便方》),五谷根(《分类草药性》),尿珠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性味】苦甘,寒。 ❶《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甘。” ❷《浙江民间草药》:“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膀胱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杀虫。治黄疸,水肿,淋病,疝气,经闭,带下,虫积腹痛。 ❶《本经》:“下三虫。” ❷《补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 ❸陶弘景:“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糜食之。” ❹《滇南本草》:“清利小便。治热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茎疼痛,消水肿。” ❺《本草蒙筌》:“治肺痈。” ❻《草木便方》:“能消积聚癥瘕,通利二便,行气血。治胸痞满,劳力内伤。” ❼《分类草药性》:“治疝气。” ❽《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鲜品一至二两)。 薏苡根yìyǐgēn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米仁根。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 L. var. mayuen ( Roman) Stapf 的根。苦、甘, 寒。入脾、膀胱经。清热利湿,杀虫。治黄疸、水肿、带下、虫积腹痛, 煎服: 9 ~15 克。本品含薏苡素等。薏苡素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 对小鼠及大鼠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对人工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 薏苡根 薏苡根薏苡根,又名五谷根,尿珠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hryma-jobi L.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根。原植物全国各地有栽培。 本品味苦、甘淡,性寒。归脾、肺、膀胱经。功能利湿,清热,驱虫。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肺痈、虫积腹痛等证。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常配茵陈蒿同用; 亦可单味煎汤频服。因能利湿清热,故又可用于淋病,如治血淋,本品与蒲公英、猪鬃草,杨柳根同用。本品对肺热之证亦有疗效,如《本经逢原》谓治“肺痈以(薏苡)根汁,冲无灰酒服,初起可消,已溃可敛”。现亦用以治疗小儿肺炎,发热喘咳,可煎汤调蜜服。本品驱虫之功,早在《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谓之能“下三虫”。临床之以下蛔虫为主。如《外台秘要》治蛔虫攻心痛方,重用薏苡根煎汤服之;并云可使“虫死尽出。”现代临床用鲜薏苡根煎服,治胆道蛔虫,煎服,15~30g。妊娠忌用。 实验研究: 薏苡根含薏苡素,还含硬脂酸、棕榈酸、豆甾醇、β-及γ-谷甾醇。 薏苡素在动物试验中有镇静、降温解热与镇痛作用;对大鼠膈肌及家兔腰肌均有抑制其收缩作用,此与降低骨胳肌的氧摄取量及抑制糖元的无氧醇解过程有关。薏苡素还能抑制动物的多突触反射,抑制在位及离体兔肠管与降低血糖。根煎剂50g,分三次服可驱蛔虫。 ☚ 木棉花 淡竹叶 ☛ 00002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