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孟浩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孟浩然689—740唐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写诗作赋,闭门读书。又曾漫游吴、越、湘、闽等地。四十多岁时到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应进士不第,又回到襄阳隐居。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召他为从事。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曾与他欢聚。不久即病逝。他的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现存二百多首,大多是描写山林幽居生活的,也反映了个人失意的苦闷、或摹写旅途的景物风光。诗风恬静淡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一作691—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曾漫游吴、越、湘、闽等地,四十岁时至长安谋求仕进,没有结果,仍还山隐居。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邀为从事,不久罢府还乡。后患疽,食鲜疾动而卒。其诗主要写隐遁生活与旅途风光,多为清幽之作,亦有少数诗境界雄浑。其山水诗自然清新,富于韵味, “遇景人咏,不钩奇抉异”, “涵涵然有干霄之兴”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名篇佳句甚多,田园诗亦自然浑成,“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生前即享有盛名,死后亦倍受推崇,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有《孟浩然集》。 ☚ 王之涣 李颀 ☛ 孟浩然 孟浩然全名《风雪骑驴孟浩然》。马致远作。《录鬼簿》著录。剧本已佚,内容不详。《唐诗纪事》谓孟浩然因有“不才明主弃”诗句,冒犯唐明皇,不被任用。或疑此剧与此故事有关。可备一说。 ☚ 误入桃源 酒德颂 ☛ 孟浩然 孟浩然孟浩然 (689—约740) 唐襄州襄阳 (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40,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诗与王维齐名。诗风清淡,长于写景,但多反映隐逸生活。集中有与僧人往来之作。有《孟浩然集》。 ☚ 㴩湖山寺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时于故园度过,后隐居鹿门山。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于秘书省同诸名士赋诗,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为清绝,为之搁笔。次年,还乡。后漫游吴、越等地,与诗人张子容、崔国辅交游。开元二十一年,再游长安,韩朝宗欲荐之于朝,因浩然爽约而未果。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二十七年,离幕归里养病。次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至襄阳访浩然,相见甚欢,食鲜疾动,不久卒,年五十二。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终于布衣,沦落一生,然名重当时。李白称颂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与当时著名诗人如张九龄、王维、裴朏、卢僎、裴总、独孤策等为忘形之交。浩然所写以山水田园和隐居逸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世称“王孟”。所作以五言为多,尤工五律,时人称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殷璠评云:“浩然诗,文采芊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善以清淡之笔,写秀丽之景,情幽兴远,意境清迥,风格恬淡孤清,逸韵独标,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少数诗篇描绘壮阔山川,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但就其整体而言,创作题材较狭隘,多局限于自我表现范围,内容不够丰富。浩然诗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之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谓“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天宝四载(745),浩然友人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集》三卷,今传宋蜀刻本孟集大体保持了其原貌。明人有所增补,析为四卷。《全唐诗》卷一五九、一六○收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佚之作。《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另参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卷二。 ☚ 沈如筠 梁献 ☛ 孟浩然 孟浩然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克罗尔(P. W. Kroll)著。1981年刊于波士顿。著者专攻唐代文学,编辑《唐学报》。他指出,虽然公认孟浩然是唐代重要诗人,但只有少数孟诗播于人口,因此,本书旨在对诗人及其诗作做比较全面的介绍。其重点在写襄阳风光、旅游见闻、诗友往来、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等内容。 ☚ 云游集 盛唐诗 ☛ 孟浩然689—740一作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唐代诗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与盛唐诗人王维并称“王孟”,与中唐诗人韦应物并称“韦孟”。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始至长安,应进士举,落第而归。曾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曾召为从事,不久又归隐。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经襄阳,与浩然重聚,相得甚欢,食鲜疾动,疽发于背而卒。天宝四年其友王士源编有《孟浩然诗集》三卷,今有宋本。《全唐诗》录存其诗二百六十余首,编为二卷。 孟浩然 余尝谓祢衡不遇、赵壹无禄,其过在人也。及观襄阳孟浩然罄折谦退,才名日高,天下籍台,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夫! 浩然诗, 文彩䒠茸, 经纬绵密, 半遵雅调, 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襄阳孟浩然,精朗奇素,幼高为文。天宝年始游西秦,京师词人,皆叹其旷绝也。观其匠思幽妙,振言孤杰,信诗伯矣。不然者,何以有声于江楚间? (浩然)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学不为儒,务掇菁藻;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明皇世,章句风大得建安体,议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慤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温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孟浩然在开元中诗名亦高,本无宦情,语亦平淡。及“北阙”“南山”之诗,作意为愤躁语,此不出乎情性,而失其音气之和,果终弃于明主。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予观浩然诗,高尚驯雅,澄淡精致,颇有佳趣,难以一一摘句比拟。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大抵浩然四十字诗,后四句率觉气索。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孟诸诗皆极洗炼而不枯瘁,又在苏州前。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孟浩然高抗有节,一时豪杰翕然慕仰,非特以其诗也。张承吉云:“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所以自处者如此,而韩窦方讶其不来,多见其不知量也。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余。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淡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谢茂秦曰: 诗有韵有格,格高似梅花,韵高似海棠。欲韵胜者易,欲格高者难。兼此二者,孟浩然得之。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长。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襄阳时得大篇,清空雅淡,逸趣翩翩。然自是孟一家,学之必无精彩。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浩然才不足以半摩诘,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然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至于今诵之不衰。 襄阳高隐,其诗冲和。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古诗长篇平韵者皆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 胡元瑞云:“孟诗淡而不幽,闲而匪远,可取者一味自然。”愚按: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王士源云:“浩然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独步。”愚按; 浩然五言律、崔颢七言律,虽皆匠心,然体制、声调靡不合于天成。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 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意也 浩然,山人之雄长,时有秀句,而轻飘短味,不得与高、岑、王、储齿。 孟浩然诗十九失之褊,褊则满纸皆山人气。学孟者往往蹈此。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余; 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 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 襄阳歌行,便已下右丞一格,无论高、岑、崔、李也。盖全用姿胜,不复见气,但未及隽语,为能立足耳。 襄阳 (五律) 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诗忌闹,孟独静; 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 襄阳诗格清逸,而合观全集,俗浅处实不能免,渔洋深致不满,颇骇俗听,然实确论,世人但见选本流传诸作耳。 孟浩然诸体似乎淡远,然无缥渺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襄阳诗神闲骨峻,用意最深稳,比右丞稍露; 至其洗伐精洁,三唐一人而已。 孟公边幅太窘,然如《夜归鹿门》一首,清幽绝妙。才力小者,学步此种,参之李东川派,亦可名家。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孟浩然吟诗,眉毫尽脱,极意雕镂乃尔。及披其集,读之清空灵澹,似不以人力胜者,乃知其一气清浑中,炼格炼意,煞费几许钳锤。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 较之储生,尤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举唐初以来诸人笔虚笔实,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 严沧浪云:“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然则盛唐惟孟襄阳,乃可以一味妙悟目之。然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则谓襄阳诗都属悟到,不关学力,亦微误耳。 襄阳得建安体,语凌鲍、谢者,由匠心独运,不入常径也。故曰“介李、杜间,惟孟先生不愧”。 东坡言“韵高才短,如造法酒而乏材料”,岂以书卷少耶?不知正于此处不凡。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孟浩然孟浩然简介1襄阳人。以字行,名不详。主要活动在开元年间。他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大半的时间都生活在故乡,四十岁北上长安应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漫游,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并一度入张九龄幕府,不久即辞归家乡,直至去世。他是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也有少数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在其现存的二百余首诗中,好诗的数量虽不多,而且多半篇幅简短,但艺术成就却很高。杜甫认为他的诗“往往凌鲍谢”。皮日休则赞其为“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闻一多先生指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辈份较高。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很能表现时人对他的钦仰。与王维齐名,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如《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春晓》等均脍炙人口。有《孟浩然集》四卷,以五言短篇居多。生平事迹见于《新唐书》、《旧唐书》。 孟浩然简介2唐朝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居家读书,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40岁始入长安,应进士不第,后漫游江淮吴越等地,投入了山水诗的创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后又归隐故里。开元二十八年(740),卒。年52岁。他终生沦落,纵有才华,仕途不遇,酿成他抑郁、孤愤的心境。他自言:“拂衣去何处,高枕南山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京还赠张维》)早年的隐居是他入仕的准备,后来的隐居却是他不遇的归宿,他孤傲隐逸,放情山水。李白赞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其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遇景入韵,自然高远,恬淡孤清为其特色。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他长于五言,其诗以五律居多,少有七言,对五律的发展颇有贡献。孟诗今存260余首,《秋登万山寄张五》、《望洞庭湖寄张丞相》、《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皆属佳篇。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更为历代传诵。但他的诗多是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田园诗并不多,局限于个人的天地,缺乏劳动的气息和奋斗的情感,故题材不够深刻、广泛。有《孟浩然集》4卷。 孟浩然简介3唐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在家乡的南园侍亲读书,曾漫游家乡的岘山、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故集中写南园、岘山、鹿门山宴游诗最多。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赴京应试,不第。留长安与张九龄、王维诸人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孟浩然为荆州幕府,不足一年辞幕归家,过二年患疽卒。一生曾壮游扬州、长沙、洞庭、洪州、武陵、赣石、洛阳、三巴等地,多写山水田园诗,与王维齐名,称“王、孟”。孟浩然人品诗品颇得李白、王维、王士源等人敬慕,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维不仅写诗赠孟,并为他画像于郢州。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赞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灌蔬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淡,颇有韵味。多采用白描手法,不雕琢,浑然而就。《春晓》、《宿建德江》、《秋登万山寄张五》等诗是他的代表作。诗中多写隐逸生活,但落第前后所表现的情调不同,入长安前,隐逸诗充满幻想,心情幽雅,无萧瑟之感;落第后,隐逸诗有愤慨失望,寂寞暗淡,洁身遁世之情。有《孟浩然集》。旧唐书有传。 孟浩然 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有《孟浩然集》。《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有传。
骨貌淑离,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灌园艺圃以全高。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善。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联诗,次当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以之阁笔,不复为继。……山南采访使太守昌黎韩朝宗谓浩然闳深诗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奏与谐行,先扬于朝,约日引谒,后期,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饮不赴,由是闻罢,浩然不之悔也,其好学忘名如此。王士源他时尝笔赞之曰:“导漾炳灵,实生楚英。浩然清发,亦自其名。……”浩然每为诗,伫兴而作,故或迟。行不为饰,动求真适,故似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情,故常贫。名不系于选部,聚不盈担石,虽屡空不给,自若也。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
【评】这段文字评说了孟浩然的人品、成就及其声名,意见中肯,言之有征,对后世论者影响颇大。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唐·李白《李太白集》卷九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项鳊。
唐·杜甫《杜少陵集》“解闷十二首”之六
【评】与孟浩然同代大诗人对其人品及其诗作成就的评价,历受论者重视,多被称引。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
殷璠云:余尝谓祢衡不遇,赵壹无禄,其过在人。及观襄阳孟浩然,磬折谦退,才名日高,天下籍甚。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夫!予方知命矣!且浩然诗文,华采丰茸,经缕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复兼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也。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
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老杜诗云。“不见高人王右丞”,又云“吾怜孟浩然”,皆公论也。
宋·许𫗱《彦周诗话》
【评】这种对于孟浩然诗歌成就和地位的认定,对后世论者很有影响。 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一丰缛而不华摩,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评】比较唐诗大家的总体风格,从中看到孟诗的“尤胜”之处,对后人研究和评价孟诗很有参考价值。 王庆云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时好节义,不趋承逢迎,以致仕途失意,一度隐居鹿门山。40岁始至长安,应进士举落第,此间,常游秘书省,与诸公集会赋诗,后曾漫游吴越湘赣等地,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召为从事,但不久仍归隐故乡,病卒,年五十二。其诗多写山水景物与个人怀抱,以五言诗著称,代表作有《夜归鹿门歌》、《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寄张丞相》等。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有《孟浩然集》,收诗263首,其中杂有别人的作品,《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生于689年,卒于740年。少时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性格耿介不随,情操清白高尚,政治上困顿失意,以布衣终老田园。其诗大都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求宦失败的痛苦,题材比较狭窄,但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与王维同被视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现行《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著名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等。 孟浩然 060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未入仕,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应举而不第,和王维交往甚笃。后归襄阳,漫游吴越。一段时间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从事,终又归隐故乡。开元二十八年(740),与北归来访的王昌龄在襄阳相见,得聚甚欢,不久却因病疹发而逝世。隐居生活使他清高傲世,又自伤盛世沉沦。诗歌题材比较狭窄,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境,用清旷冲澹的笔意表现狷介郁悒的情怀,成为盛唐诗坛上风格卓异的名家,与王维并称“王孟”,成为盛唐诗苑中颇具影响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孟浩然诗集》,今人有 《孟浩然诗集校注》。 ☚ 王昌龄 王维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Meng Haoran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始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他与王维交谊甚笃,据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浩然自咏其诗,有句云:“不才明主弃。”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遂放归襄阳,后终生不仕,因病而卒。他一生渴望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只好过着隐居生活,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到晚年才逐渐淡泊。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世人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今存二百六十余首,多为五言,以律诗和排律最多。他的诗虽不及王维诗境界广阔,但也有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佇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真切生动。间或他也写出壮阔雄浑、气势磅礴的篇什,如《临洞庭》。有的诗富于生活气息,感情真挚深厚,如《过故人庄》。孟浩然的诗歌,突破了初唐诗应制、咏物的狭窄界限,更多地抒写个人怀抱,歌咏山川景物,为盛唐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其诗清淡飘逸的风格、凝练自然的语言,都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有《孟浩然集》。 ☚ 王之涣 王维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背上生了毒疮,和他相聚甚欢。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故乡南园。孟浩然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在长安碰了钉子以后,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当时被称为“王孟”,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今存二百六十余首,多为五言,以律诗和排律最多。他的诗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春晓》、《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等,自然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真切生动。也有一些壮阔雄浑、气势磅礴的诗篇,如《临洞庭》等。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李白曾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王士源赞美孟浩然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 王之涣 崔颢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Menghaoran唐代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40岁时游长安,举进士,不第,失意而归,又漫游吴、越、巴蜀等地。张九龄镇守荆州时,辟其为从事,未几归隐, 开元二十八年 (737)病卒。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后来思想上亦常有仕与隐之矛盾,但政治上困顿失意,终身未仕。他性情耿介,不乐逢迎,情操高尚,为时人和后人所仰慕。李白称赞他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世称“王孟”。其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写隐逸生活和山水田园景物,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临洞庭》、《夜归鹿门歌》、《春晓》、《宿建德江》等均为名作。其诗情景交融,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语言清丽,比喻精妙,形成冲淡清旷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情景浑融的艺术手法对唐朝一代诗风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杜甫赞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遣兴》),并说他 “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吟谱》语,称其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他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他的山水田园诗,上承陶、谢,下开韦(应物),柳(宗元),不仅为盛唐诗坛增添一朵奇葩,而且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孟浩然的诗题材不够广阔,作品中亦时有消极的思想情绪;由于内容较为单薄,有时不免窘于篇幅。正如苏轼所说:“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故其成就不如王维。有 《孟浩然集》传世。 ☚ 王之涣 王昌龄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试求官,失败而归。此后就漫游江南,写了许多山水诗。开元25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邀请他任从事,不久辞居故里,因病而死,享年52岁。 ☚ 孟郊 柳宗元 ☛ 孟浩然689—约740唐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隐居故乡鹿门山。年40,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后患疽背卒。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诗作多为山水景物、田园隐逸之篇,清淡飘逸,新鲜含蓄,李白、杜甫、王维颇为推重。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为孟山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为荆州长安时,招致幕府,不久即归故里。后因纵情宴饮,背疽发病而卒。他早年有用世之志,但耿直不阿的性格,使他不肯趋承逢迎,致使“欲济无舟楫”,一生高吟“不才明主弃”的诗句,抑郁不得志。其诗与王维齐名,二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世称“王孟”。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人。名篇《春晓》清新含蓄,广为传诵。其所作田园诗虽为数不多,但诗风平淡简朴,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如《过故人庄》生动如绘,很富有生活气息。其诗艺术造诣很高,但因生活经历的限制,显得内容狭隘,缺乏深刻的社会含义。唐人王士源辑《孟浩然集》4卷,录其诗218首。《全唐诗》录存其诗2卷,266首。 ☚ 王之涣 王维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复还襄阳。后又取道洛阳,漫游江淮吴越。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时,召其为从事,不久归乡,因疽病死。有《孟浩然集》,今存诗260余篇。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描写山河自然景物,表现隐居的闲适情调,构成了其诗的基本内容。其山水诗如《临洞庭》、《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歌》,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都是名篇佳制。小诗如《宿建德江》、《春晓》也都饶有风味。在唐代首以山水田园大量入诗,开阔了诗歌的题材。其诗冲淡中有飘逸之气,多以白描写景状物,注重整体印象与情绪的把握。少数诗篇描绘壮阔的山川,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这些特色都使他名重当时而享誉后世。 ☚ 王之涣 李颀 ☛ 孟浩然689~740Meng Haoranfamous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Thinking of Xinda at the South Pavilion in Summer,To Zhang Wu While Ascending the Mount Lan in Autumn,Daybreak in Spring,etc. 孟浩然689—740,一作691—740唐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年四十到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王维私邀入内署。开元末,张九龄召为荆州从事。后患疽而死。一生不得意。曾游历东南各地,创作山水诗较多,因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所作诗长于写景,清新生动,也常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但题材较为狭窄。苏轼评论他“韵高才短”。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689—740唐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四十岁前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张九龄镇荆州,引为幕僚。开元未,病疽背卒。他虽有用世之心,但无仕进的机会,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五言诗占多数,其中又以五言律诗和排律最多。内容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羁旅生活。诗风清淡,诗意含蓄,情景交融。名作有《归洞庭》、 《过故人庄》、 《春晓》等。他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个诗人,继谢灵运之后,开王维山水诗的先声。有《孟浩然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