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蔡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蔡邕邕(yong);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文姬之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多才,师事太傅胡广,喜好辞章、数学、天文,通音律,长于经史。桓帝时,宦官徐璜、左悺等“五侯”专横,闻邕善鼓琴,召之。邕行至偃师,称疾返归。建宁三年(170年)辟桥玄府司徒,后任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与大臣忠奸,遭宦官程璜等人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又遭宦官王甫兄弟之谮谗,不敢返乡,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被强召入京,甚受敬重,三日之间,历迁任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继任巴郡太守、迁侍中。初平元年(190年)任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卓被诛,邕流露叹息之意,被王允拘捕。邕上书请罪,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余年,完成《后汉记》的编撰,不许,死于狱中。所著诗、文、赋凡一百零四篇。其散文擅长碑铭,多用偶句,刘勰说:“蔡邕铭思,独冠古今。”亦长于辞赋,其《述行赋》抨击东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人民之疾苦。诗以《饮马长城窟行》著名。书法精妙,尤工隶书,结构谨严,体法多变,并始创“飞白”书。熹平四年,邕与堂谿典、杨赐等以经籍流传久远、乖误较多,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并将部分经籍自书丹于石,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133—192)

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字伯喈。汉灵帝(167—189 年在位)时为议郎,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以直言徙朔方。赦还忤宦官,亡命吴地隐居十二年,以烧桐木裁制焦尾琴,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博学工文赋,善书画,尤精琴道。有《蔡氏五弄》《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曲。著有《琴赋》《琴操》等。

蔡邕/女训

☚ 座右铭   蔡邕 ☛

蔡邕

蔡邕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疏论朝政阙失得罪宦官和权贵,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二年。董卓专权,被任命为侍御史、左中郎将。卓被诛,邕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善辞赋。有《蔡中郎集》。

☚ 蔡邕   女训 ☛
蔡邕

蔡邕132—192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灵帝时为司徒桥玄属官,出任河平长。复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流放朔方。遇赦归,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被迫出仕,三日三迁,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董卓诛,被牵连,入狱死。博学多才,通经书,好辞章,善音律,工书画,晓医理,尤熟悉汉朝掌故。曾著《后汉纪》,未成。又曾奉命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自书丹于石,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曾受工匠以帚写字启发,创“飞白”书。著有诗赋碑诔等一百零四篇。其文清丽典雅,音节谐调,然内容平淡。尤擅长碑铭,但多谀墓之作。惟《述行赋》记叙陈留至洛阳途中见闻感慨,抨击时政,悯怜疾苦,颇有锋芒,为东汉抒情小赋名篇。另有《翠碧鸟》、《饮马长城窟行》诗,后者较有名,或谓非其所作。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 郑玄   炎">炎 ☛

蔡邕

蔡邕

见“文学”类。

☚ 赵袭   刘德升 ☛

聂政刺韩王

☚ 李冰斗江神   聂政刺韩王 ☛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擅辞章,精通音律。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0),辟司徒桥玄府掾。出补平阿长,又召拜郎中,迁议郎。熹平四年(175),参预正定《六经》文字,自写经文刻碑立于太学门外,观摹者填塞街陌。此即后世所称“熹平石经”。光和元年(178),以上书弹劾宦官,被诬下洛阳狱,流徙朔方。次年,遇赦,畏谗不敢还乡,亡命江海,在吴十二年。中平六年(189),董卓为司空,辟补侍御史,累迁侍中。献帝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后世称之为“蔡中郎”,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邕被捕。上书辞谢,愿黥首刖足,以馀生继续撰成《后汉书》,不可,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所著诗赋、碑铭等凡百四篇传世,后人辑为《蔡中郎集》。今存诗六首,以《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最著名。主要事迹见《后汉书·蔡邕传》。

☚ 辛延年   孔融 ☛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衡并称“张蔡”,蔡琰之父。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任河平长,又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上疏论朝政阙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又因权贵诬陷,不敢回乡,亡命江海,凡十二年。献帝时,董卓当权,邕被迫出仕,任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后董卓被诛,邕闻讯叹息,司徒王允以“怀卓”之罪将其下狱。自请受黥首刖足之刑,以余年完成《后汉记》的撰述,不允,死狱中。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索引:蔡邕,伯喈,中郎,高阳侯。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祀县南)人。汉末文学家、书法家。著有《笔赋》、《笔论》、《篆势》、《九势》等。蔡邕从理论上探讨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指出书法要发挥人的自由本性,并将之与人的内在胸襟相联系。他还认为“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与自然生命运动的气势和力量相关,才表现了力与势的美。在论书法的作用时,他说:“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虽然蔡邕将书法与对帝王的歌功颂德相联系,但又说明了书法不只是表现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还在于它有重大的社会精神意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共同精神。

☚ 王逸   应㻛 ☛

蔡邕

蔡邕133—192

陈留围县(今河南杞县)人。字伯喈。博学,同时为音乐家,文学家。汉献帝时,董卓专权,重用蔡邕,官拜左中朗将,人称“蔡朗中”,封高阳乡侯。后及王允当政,董卓被诛,以“怀卓”之罪被捕,死于狱中。工书,擅长篆、隶书。传说他曾于鸿都门见工匠以垩帚成字,归而创“飞白”书,其书丝丝露白,燥润相发。梁武帝谓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中品,唐张怀瓘《书断》列其八分,飞白为神品,大小篆、隶书为妙品。书跡有《大篆赞》、《九势》、《笔论》等。

☚ 钟繇   皇泉 ☛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博学多才,擅长辞章,精通音律。汉桓帝时宦官专权,闻其善鼓琴,便召其入京,蔡邕行至中途,称疾而归。灵帝时召为郎中,校书于东观,后迁议郎。熹平四年(175)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并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而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不敢归乡里,亡命江湖十余年。献帝时董卓专权,迫其出仕,任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后董卓被诛,蔡邕亦被捕,死于狱中。蔡邕工书法,尤以隶书著称。著有文学作品一百余篇。辞赋以《述行赋》最为知名。散文长于碑记,工整典雅,颇受推重,以《郭林宗碑》最有名。其又曾著《汉史》,未成。蔡邕亦能诗,以《饮马长城窟行》、《翠鸟诗》最有特色。《饮马长城窟行》一诗运用比兴写法,形象鲜明,含蓄蕴藉,脉络通畅。蔡邕原有集,散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赵壹   孔融 ☛

蔡邕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左中郎将。除精通经史,工于诗赋外,还精通天文、数术、音律。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

蔡邕132—192

东汉著名学者、辞赋家。《后汉书》有传。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和书法。桓帝延熹二年(159),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权,闻邕善鼓琴,令陈留太守遣其入京。邕不得已,行至偃师,托病而归,作《述行赋》。又感于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之徒等设疑以自通,作《释诲》以戒。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任河平长,又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与堂谿典、杨赐、马日䃅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邕自书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列传》)。后因上书谏议朝政得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再遭权贵诬陷,不敢回乡,亡命吴地12年。灵帝死,董卓专权,被迫出任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同上)。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侯。董卓被诛,邕闻言叹息,司徒王允将其逮捕入狱。邕上书谢罪,乞求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完成《后汉记》之撰述。王允不允,遂死狱中。蔡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所著诗赋、碑、诔、铭、賛,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努》、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同上)。众体兼善,尤长于碑铭,刘勰称其“独冠古今”(《文心雕龙·铭箴》)。其辞赋,清丽典雅,追求音节和谐之美。传世之作有《述行赋》、《短人赋》、《汉津赋》、《青衣赋》等近20篇,多为抒情小赋,堪称汉末辞赋之优秀之作,对后世影响甚大。《后汉书·蔡邕列传》称“邕实慕静,心精辞绮”;刘勰亦谓:“蔡邕精雅,文史彬彬”(《文心雕龙·才略》),评介甚确。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20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以清人杨以增之《海源阁丛书》本最善。

☚ 蔡洪   蔡凝 ☛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邕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亡命于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亦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曾欲续写汉史,未成。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所作赋文等甚多,然多散佚。今传后人补辑的《蔡中郎集》中,有赋15篇,又《释海》及《吊屈原文》亦为赋。然残缺者多,完整的只有《述行赋》、《青衣赋》、《短人赋》和《释海》4篇。结合一些残篇来考察,蔡邕赋的题材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有咏物的,有记天灾的,有写水的,有记征行之感的,有吊古人的,有写爱情与婚姻的等,在汉代赋家中,大概没有第二个人的赋有这样广的题材了。
《述行赋》是蔡邕的代表作,名为述行,实为写怀。作者以述行为线索,即所经之地的史迹以发抒感慨,借所经之处的景物以烘托感情。这种写法,不仅使作品从结构上波澜迭起,曲折回环,而且更恰切地表现了作者那种千端万绪的心情。鲁迅在评价蔡邕时曾指出:看到他《述行赋》中“那些‘穷工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委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的句子,才明白他并非单单的老学究,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时的情形,明白他确有取死之道。”(《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能够在富贵繁华的后面,看到掩藏在“盛世”里面的不合理,比起那些“雍容揄扬”的大赋家们,蔡邕的眼光实在是要敏锐得多。

☚ 王逸   赵壹 ☛

蔡邕邕(yong)

(公元132——192年)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曾师事太傅胡广。董卓当政时召为祭酒,累迁中郎将,世称“蔡中郎”。善文章辞赋,工书画,尤以隶书见长,兼通小学。曾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奉诏写六经文字,立碑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受工匠用帚写字启发、创“飞白”体。于小学著有《劝学篇》、《圣皇篇》、《女史篇》。所作均亡佚。清人辑有《汉石经尚书》、《汉石经鲁诗》、《汉石经仪礼》、《汉石经论语》、《汉石经公羊》、《劝学篇》等。

蔡邕

蔡邕132—192CaiYong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人博学多识,通音律,工书法。桓帝时,宦官征其入京鼓琴,行至途中,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曾书写“熹平石经”。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亡命于吴越12年。献帝时,被董卓强迫出仕,王允诛董卓,蔡邕亦受牵死于狱中。
蔡邕之文典雅清正,文中多骈词偶句,反映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尤擅碑铭,叙事简要,辞清义巧,然其中颇有谀辞,自云除《郭林宗碑》,其余皆有惭德。诗赋亦有佳作。其《述行赋》自叙熹平二年被强征赴都时所见所感,赋中有“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等句。揭露现实黑暗,同情民生疾苦,说明作者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又作有《翠鸟》一诗,用比兴手法表现正直之士生于乱世的忧惧,是东汉五言诗中的名篇。
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张衡   赵壹 ☛
蔡邕

蔡邕132—192

汉末琴师,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 人。博学多才,精晓音律、天文、书法,并善琴艺。汉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而获罪,被流放。董卓专权时,任左中郎将;董卓被杀后,蔡邕被捕,后死在狱中。蔡邕的音乐著作相传有 《琴赋》一篇,《琴操》二卷和《琴经》(已佚)一卷。据宋代朱长文《琴史》引,蔡邕在《琴赋》中除言及左右手弹琴姿态外,还提到 《鹿鸣》、《梁甫吟》、《别鹤操》、《越裳操》、《楚明光》等曲名。

☚ 桓谭   杜夔 ☛
蔡邕

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擅写辞赋。桓帝时,宦官们听说他善弹琴,就奏请天子要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他走到偃师,托病返回,写了《述行赋》,写了途中所见所闻,借古讽今。灵帝时封他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迁议郎。嘉平四年(175)上书正定《六经》文字,刻在太学门外碑上,称“嘉平石经”。后来因为上书论朝政得失而得罪宦官,被流放,得赦后躲避江浙一带。董卓被杀时,他因叹息被王充认为有“怀卓”之罪,被捕而死在狱中。他著作很多,有诗、赋、碑、诔等104篇。辞赋以《述行赋》最出名,用对比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他的散文典雅和谐,体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碑志最多,《郭林宗碑》最有名,其余大多是谀墓之作。他曾著《汉史》但未完成。书法以隶书最好。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班固   魏晋 ☛

蔡邕

蔡邕

(132—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为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博学善书,著名作品有 《熹平石经》。他还创造了飞白书。

☚ 张芝   钟繇 ☛

蔡邕132或133—192

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工篆、隶,尤善隶。其书结构严整、点画周到,体法多变,梁武帝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所书《熹平石经》为世所重。相传创“飞白书”。世传《鸿都石经》、《真定宜父碑》、《范巨卿碑》为其所书。


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议郎。董卓专权,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他通经书,好辞章,精音律,工书画,晓医理。有诗、文、赋、碑、诔、赞、箴吊、铭一百零四篇,工整典雅,内容平淡。然《述行赋》较有锋芒,表现了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愤懑。赋至蔡邕,一改汉赋的长篇体制,转向短篇。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蔡邕

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少时即博学。喜好辞章、数术、天文、书法,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因其善于鼓琴被召入京,蔡邕未归。灵帝时召拜郎,校书于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175)奏请正定《六经》文学,自写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回乡,流亡今江浙一带12年。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邕被捕死于狱中。《后汉书》本传载其诗、赋、文等作品104篇,他的《述行赋》最为知名。他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郭林宗碑》最有名。除此之外,蔡邕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也很大。明人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张衡   史记 ☛

蔡邕

蔡邕133—192,一作132—192

东汉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无不通晓,善操琴,好音律,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其宫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封高阳侯。蔡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其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姿,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邕对书法多有创造。他见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受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后世题榜多用之。其著有《笔论》、《九势》各一篇。

☚ 李斯   钟繇 ☛

蔡中郎文集/蔡中郎集/蔡中郎集选

☚ 孔北海集评注   蔡中郎文集 ☛

蔡邕

蔡邕132—192

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少时博学,擅长辞章。书法精妙,尤工于隶书,创“飞白”书。他做过郎中,校书于东观,后迁为议郎。熹平四年(175),蔡邕自写《六经》,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时,观瞻、摹写者每日车乘千余辆,堵塞街巷。董卓专权时,他被迫出任侍御史、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董卓被诛,他亦被捕,卒于狱。蔡邕著诗、赋、诔、铭等百余篇。辞赋以《述行赋》最为有名。蔡邕的文章讲究音节谐协,字句典雅,多用偶句,在汉末很有地位。散文的风格在东汉末年有一个转变,西汉以来那种朴实厚重的文风至此销歇,魏晋典雅清丽的文风开始兴起。蔡邕是这一转变中的代表作家,其文多为谀墓之作,名篇有《郭泰碑》等。刘勰有赞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蔡中郎集》。

☚ 褚少孙   荀悦 ☛

蔡邕132-192cài yōng

《本草纲目》虫部第41卷蝼蛄(4)。人名。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木己县南)人。灵帝时为议郎。董卓专权,官左中郎将。通经史、音律、天文。散文长于碑记,工整典雅,多用偶句。又善辞赋。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原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

蔡邕

蔡邕

蔡邕 (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 (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刘宏 (168-189) 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10余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人称 “蔡中郎”。卓被诛后,蔡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少博学,善辞章,精通音律。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划周到,体法多变,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著述甚多,散文以碑志知名。名作有 《述行赋》。抒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仁人志士被压抑的愤慨,是抒情小赋的优秀之作。文学著作有 《独断》。
音乐则作有著名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传为其所撰之 《琴操》 一书,是早期最丰富的琴学专著,其中包括50首琴曲的解题及歌诗。《后汉书·蔡邕传》 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曰 ‘焦尾琴’ 焉。” 现存 《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 等曲传其真品。熹平四年 (175),与堂谿由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曲邕书丹于石,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世称 “熹平石经”。前来观摩者填塞街衢。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 “飞白” 书。唐代张怀瓘 《书断》 曰: “案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 著有 《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传世。

☚ 中外艺术家   王羲之 ☛
蔡邕

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时,任议郎。后上书获罪,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为躲避宦官陷害,又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把持朝政时,任侍御史、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受株连下狱,死于狱中。著有诗、赋、碑、诔等104篇。《述行赋》为其代表作,写其旅途中的所见所想,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是汉末抒情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又善写碑记,颇受推崇,然而多谀颂之文,较有名者为《郭泰碑》。

☚ 赵壹   祢衡 ☛

蔡邕

蔡邕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 (今河南杞县南)人。灵帝刘宏(168—189)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到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10余年。董卓专政,被迫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卓被诛后,蔡邕被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少博学,善辞章,精通音律。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周到,体法多变,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著述甚多,散文以碑志知名。名作有《述行赋》。抒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仁人志士被压抑的愤慨,是抒情小赋的优秀之作。文学著作有《独断》。
音乐则作有著名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传为其所撰之《琴操》一书,是早期最丰富的琴学专著,其中包括50首琴曲的解题及歌诗。《后汉书·蔡邕传》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曰‘焦尾琴’焉。”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曲传其真品。熹平四年(175),与堂谿由等写定六经文字,部分曲邕书丹于石,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前来观摩者填塞街衢。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曰: “案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著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传世。

☚ 中外艺术家   王羲之 ☛

蔡邕132~19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河南杞县)人。汉灵帝(168年~184年)时为议郎,因上书议论朝政阙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为避宦官陷害,流亡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时,任侍御史,后官至左中郎将,在董卓被杀后,被王允逮捕入狱身亡。其散文成就较高,长于碑记,散文工整典雅,多用偶句,旧时很受推崇。善辞赋,作品有 《述行赋》等。书法善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在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奉诏与堂谿典等校正儒家经典文字,部分由其以隶书刻石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外,计有《周易》 、《尚书》 、《鲁书》 、《礼记》 、《春秋》 、《公羊传》 、《论语》各经,史称《熹平石经》 。其所书石经,不仅对校正古籍有重要贡献,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隶书结构严谨,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 “骨气洞达,神采飞动” 之评,受工匠用扫帚写字的启发,创“飞白” 书。其书法理论亦有独到见解。原有《蔡中郎集》 ,已佚,今存辑本。

蔡邕132 or 133~192Cai Yong

man of letters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Works: Rhapsody of Describing the Walk Around,Discourse on Brush Pen,etc.

蔡邕133—192

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字伯喈。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史学、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对经学亦有造诣。汉灵帝(166—188)时,为郎中,校书东观,后为议郎。熹平四年(175),与马日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亲自以隶书刊于碑石,立于太学门外,即有名的“熹平石经”。又与马日、杨彪、卢植、韩说等著作东观,作《灵帝纪》及《朝会》、《车服》二志,补作列传四十二篇;与张华、刘洪合著《汉记十意》(意即志),以补班固《汉书》十志止于王莽,东汉以来惟有纪传而无续志的不足,在续补历律志时,提出“玉衡(中国古代测量天体坐标的一种仪器)长八尺……径八寸,周二尺五寸而强”,即π>25/8或π>3.125的蔡邕圆周率。董卓当权时,历任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任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旋收捕治罪,后遂死狱中。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一百余篇,以《述行赋》最为著名。该赋有感于宦官专权害政、朝中正直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懑不平而发,借被强征赴京途中所遇古迹,陈古刺今。赋中所写“穷变巧于台榭,民露处而寝湿。请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粃而无粒”等句,表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在汉赋的体栽中,别树一格。其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标志着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书法精妙,尤以隶书见长,影响甚大。曾著《汉史》未成,另著有《独断》等。《隋书·经籍志》有《蔡邕集》十二卷,已佚。明张薄辑有《蔡中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蔡邕132—192

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性至孝,少博学,精于辞章、数术、天文、善音律。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被诬流放。遇赦后,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政,欲起用为官,称疾不就,卓怒,切勅州郡举荐,不得不至,三日三迁,官至左中郎将。卓被诛后,邕被捕,死于狱中。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所作《述行赋》,较为优秀。散文工整典雅,长于碑记,多用偶句。工书法,擅篆、隶,尤以隶书著称。能总结前人用笔经验,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著有《蔡中郎集》。

蔡邕132—192

东汉末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县(河南杞县)人。通经、史,好辞章、数术、天文,妙于音律,熟悉汉代史实。灵帝时为郎中,校书东观。在奏章中议论时政,得罪权贵,遭髡钳,流放朔方。获释后亡命江海十二年。董卓专权,逼其出仕,官至左中郎将。王允诛杀董卓,认为他是董卓党羽,被捕入狱,死。其《述行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熹平四年(175)曾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学,刻石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其中有一部分是他亲书后镌刻的。石经立出后,为世所重,观视摹写者填街塞陌。曾在鸿都门受工匠用帚写字的启发,创“飞白”体。有《蔡中郎集》,已佚。后人有辑本。(参考图235)

蔡邕

(東漢·陽嘉三年——初平三年 134~192)《後漢書》作(132~192) 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字伯喈。性至孝,少博學,工辭章,善書、畫,數術、天文、音律無所不通,鼓琴亦得妙趣。建寧(168—171)間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封高陽侯。嘗坐事免官,董卓辟之為祭酒,累遷左中郎將,後以卓黨繫獄死。熹平四年 (175) 奏準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說、單颺等正定 “六經”文字,邕乃自書丹於碑。洛陽漢國子學堂前有三種字石經,凡二十五碑,表裹刻之作篆、科斗、隸三種字,蔡邕筆之遺迹也。王伯厚云:“〈漢石經〉(〈熹平石經〉)乃蔡邕八分書。”使工鎸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始立,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采斯 (李斯)、喜 (曹喜) 之法,為古今雜形,創八分書。作《聖皇篇》成,詣鴻都門,時方修飾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悦焉,歸而為飛白之書。靈帝(劉宏) 詔邕畫赤泉侯五代將相於省,兼為贊及書,時稱“三美”。有 “講學圖”、“小列女圖”傳於代。著 《篆勢》、《筆論》、《九勢八字訣》、《獨斷》、《蔡中郎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