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蒟蒻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蒟蒻栽培史history of giantarum cultiva-tion

蒟蒻今称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Durieu)。在中国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晋代左思《蜀都赋》中有“其国则有蒟蒻”之句,是有关蒟蒻的首次记载。蒟蒻又有蒻头、鬼头、鬼芋、鬼肉、鬼庙、罗汉芋等别称。清代才有“磨芋”之名。
从中国南方不少地方都有魔芋资源的情况看,中国可能是魔芋的起源中心之一。
中国古代蒟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尤以四川为多。晋代《蜀都赋》中反映的是在成都的园苑中成为一种栽培植物的情况。宋代马志的《开宝本草》说它“生吴、蜀”。《图经本草》也说“江南吴中出白蒟蒻,亦名鬼芋”。明代《本草纲目》指出“蒟蒻出蜀中,施州亦有之”。当时施州相当于现在湖北之恩施、五峰以西地区。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指出湖南“衡山产罗汉芋”,又说滇南圃中多有此物。清代的《湖北通志》及《湖南通志》等也多有蒟蒻的记载。
最早介绍蒟蒻种植方法的是元代的《山居四要》。它说:“蒟蒻,宜树荫下,坑宜深阔,以粪杂糠灰置坑中,每坑著一颗埋之,其苗至五月后移之。二年后即大如碗。”元末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介绍了魔芋的掘坑区种法。采用择树荫、施重肥、先坑种,后移栽的办法取得丰收。与现在川北农民的栽培法相类似。
蒟蒻在中国古代曾是一种救荒食物,如王祯《农书》中说“山有葛粉、蕨其、蒟蒻、橡实之利”。说明在宋元之际,已掌握了蒟蒻的切片和晒干贮藏之法,使之成为常备的救荒食品。
由于蒟蒻块茎中含有麻嘴的毒素,所以要除毒才能食用。早在宋代《开宝本草》中就指出要“捣碎以灰汁煮成饼,五味调食。”这是利用草木灰中的碱及高温除毒。明代《本草纲目》说:“秋后采根,频净擦,或捣或片,以酽灰煮十余遍,以水淘洗。换水更煮五六遍,即成冻,切片,以苦酒、五味淹食。不以灰煮,则不成也。切作丝,沸汤汋过,五味调食,状如水母丝。”这里的捣碎取汁,近似现在的搅拌熟煮法,切片则近似现在的漂水煮熟法,但都要用浓灰汁一起煮才能除毒。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魔芋豆腐的名称,大约出现于明末清初,《物理小识》说魔芋“煮成豆腐,一枚可作一锅”。清《本草纲目拾遗》也说“一芋所著”之豆腐,“可充数十人”食用。清代《施南府志》更明确指出:“蒟蒻磨作浆,凝如豆腐,土人呼为磨芋豆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