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之一。蒙古族传统服饰风格大方,浑雄豪放,一如蒙古民族性情习尚。男戴蓝、黑、褐色雁尾式帽,或以红、黄色巾缠头。女留发辫,以红、蓝色布缠头,或以绸巾包头; 未婚者发梢上饰有玛瑙、珊瑚; 盛装时戴银饰品点缀的冠。男女皆穿滚边长袍、袍体甚宽大,白天当衣、夜晚作被; 腰间系以红、黄等色绸带。男子于腰带上佩刀,作割肉用。女子于袍右上襟饰以精美的 “哈布特格” ,作月牙、鱼、蝶、桃等状。鞋子为皮靴、布靴、毡靴、靰鞡等。 哈尔邦,蒙古族传统帽子,顶高边平,里子以白毡制成,外饰以皮或将毡染成紫绿色为饰,冬夏无别,只以厚薄不同,顶缀缨,名札拉,帽带为丝质,端垂流苏,长及地,男女都可戴。 蒙古袍,民族传统服装,袍子长而宽大,长袖高领,右开襟,钮扣在右侧,下端左右一般不开衩,领口、袖口和衣襟多镶花边。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春夏秋季多穿浅色,冬季穿深色。棉袍多以羊皮制作,单夹袍一般以布、绸、缎制成。穿着时一般多束布或绸缎腰带,颜色与袍子色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襟向上提束得较短,以便于骑马,显得潇洒精悍; 女子则把袍襟向下拉展,体现身体曲线。 卓铎格,意为摔跤服,为蒙古传统摔跤时穿用。摔跤手出场比赛时,下穿用白绸布作底、各式以红、黑色盘肠形贴花图案的摔跤裤,上身着上等牛皮制作的绣花厚坎肩的无袖短衣,或用白毡贴花镶边精制的短衣,衣边用两排闪闪发光的铜制圆形钉镶嵌,背部多有团形图案装饰,形如盔甲,威武壮观,脚蹬靴子,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坎肩上用五彩飘带作装饰。摔跤服结实美观,任何撕、拉、抓都不会伤人或弄坏衣服。 马发,蒙古族少年传统发式,婴儿出生至剃头时,用剃刀将大部分头发剃尽,仅留下头顶囟脑门儿上的一撮头发,取吉祥之意,过一段时间剃剪一次。直至10多岁时才改变发式。十二和尚,也是蒙古族少年发式,儿童长到12岁时,家人为他举行仪式,送儿童到寺庙去还愿,祈求佛爷保佑,从此开始留辫发,取名 “十二和尚” ,亲戚、邻居也前来祝贺。 蒙古花簪,一种珠宝精工细琢的发簪,有以金银丝线串连各色珍珠、珊瑚而成的凤凰及各种飞禽,有以玛瑙、珊瑚、松石雕琢的甲虫,有用金、银、翡翠、宝石制成的各种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花簪,是蒙古族传统的妇女头饰。每逢节日过年、喜庆宴会或宾客光临时,妇女们便插在头上。东部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一带妇女,一般将头发束在头顶或脑后,插上花簪,前额缀以串串珍珠,两鬓挂较大的珍珠或以珊瑚等结成串串长穗,垂于耳边。 不薛,意为蒙古腰带,传统腰饰。多以布或绸子制成,长的丈余,选用与袍子不同的醒目颜色,可防寒也便于骑射。男子在带上挂一把蒙古刀,刀鞘挂一小口袋,内装筷子等小餐具,左侧挂一小锁链,链上装有打火石,腰间别有烟袋或荷包,腰带上襟内装有贵重常用物。女子腰带扎得很紧,显出苗条身材。腰带是权威的象征,在男子服装上不可缺少。女子婚后不再系腰带,表示服从丈夫的权威; 男子因犯罪或直系尊亲死亡,则去掉腰带,平时不能去掉。哈布特格,蒙古妇女传统腰饰,是特有的装饰品。常挂于腰际。系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一个口袋样的小夹子,宽约2寸,长约3寸,有月牙、金鱼、花瓶、树叶、石榴、葫芦、桃子、蝴蝶或椭圆、长方、三角等多种形状,表面用金银等色丝绣以花纹图案或花草鸟兽,其中一个舌状的布板,别放针线,其可通过上端的挂带和下端的穗带拉动出入。除了放针线外,还可放置香料、鼻烟壶和佛教的 “仙丹” 等,姑娘常用来赠送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要看姑娘制作的 “哈布特格” 是否精巧。 蒙古靴,传统靴子,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包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约2寸,靴面不同部位以贴花缝缀、刺绣等工艺装饰各种花纹、图案,穿着舒适保暖,骑乘时护腿、护踝,便于行走,能踏沙、踏雪,又可防虫防露,有不里阿耳靴、马海靴、固都逊等种类。不里阿耳靴系用不里阿耳人制造的皮革(马皮、狼皮、鱼片)作原料,用贴花的方法将蒙古族特有的花纹和图案如盘肠式图案缝缀在靴面上,独具风格,拨草性强,牧民穿着可提高行走速度。马海靴,系用布料制作,靴面不同部位绣满各种蒙古族风格的精细的花纹图案,层次分明,男靴质朴大方,通常在深蓝色或黑色底布上用白色丝线缝出各种花纹,称 “套格其呼” 。女靴比较讲究,绣有佛手、杏花、山丹、牡丹等花卉图案,穿着柔和舒适、美观耐用。固都逊,是高档皮靴,以牛皮制成,或用红香牛皮中嵌鹿皮,饰以文绣; 普通牧民穿的牛皮靴,或黑或黄,不用红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