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蒋兆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蒋兆和
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国画家。原名万绥,泸州人。自幼随父习诗书画。1920年赴上海,作商业画像糊口。1927年后受徐悲鸿器重,先后在北平美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京华美术学院、北平国立艺专从事美术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擅长国画人物,创作历史人物曹操、李白、杜甫等的肖像画,被誉为“中国的列宾”。代表作有《流民图》、《卖子图》、《孩子与鸽》和《丰收的喜悦》等。 蒋兆和现代画家。四川省泸州人。1904年5月9日生,1986年4月15日去世。专画人物。1920年赴上海画像,作广告画。1927年识徐悲鸿。1928年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5年迁居北京。1936年返四川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8年作《阿Q像》。1942年始作《流民图》卷(120.27cm×2600cm)绘100多个人物形象,1943年9月完稿,10月29日《流民图》初展于北京太庙,1949年展于上海。1956年作《杜甫诗意图》。 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Jiangzhaohe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生于四川省泸洲市,自幼喜爱绘画,因家庭贫困,于16岁时赴上海谋生,为人画像和从事广告及服装设计工作,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1927年,蒋兆和与徐悲鸿相识,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中国画思想影响颇深;并且受到30年代初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他参加绘制宣传画和爱国将领像。30年代前期,他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活动。1936—1948年是他艺术创作的鼎盛期,代表作有《朱门酒肉臭》、《乞归》、《流民图》等,真实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穷苦、悲惨生活。其中《流民图》 (1943年)高2米,长近20米,以100多个人物形象,显示出作者宏观把握全幅,综合有序地处理和安排人物的高超技巧,及其对于水墨人物画的大胆创新,堪称中国现代画史上的现实主义杰作。50年代后,蒋兆和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等作品表现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另一类题材则是历史人物肖像画,如《杜甫》、《李清照》等。线条更加简练、奔放,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流民图 (部分) 蒋兆和 蒋兆和曾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任教期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在中国画造型基础课及水墨人物写生课教学原则和实施方案上自成体系,颇有影响。曾多次举办画展,并出版《蒋兆和画集》和《蒋兆和画选》等画册。 ☚ 林风眠 刘开渠 ☛ 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画家,四川泸州人。1920~1935年在上海、南京从事商业美术和艺术教育。1928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35年赴北平,先后在京华美专、北平艺专任教。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流民图》,创作于1942~1943年。该画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所过的悲惨生活。第一次在北京太庙展出时,为了转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取名《群像图》,但仍未能逃脱厄运,展出不及半日,便被勒令停展。后来还遗失了半卷,现仅存残破的半卷。《流民图》以毛笔水墨,采用西画素描手法,刻画了受苦难的各阶层人民。人物形象大如真人,刻画细微,活灵活现,感染力极强。透过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 的大众群像,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 林风眠 傅抱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