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葛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葛屦

葛屦

《诗经·魏风》篇名。魏诗共七首,此为第一首。《毛诗序》以为本诗讽刺“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其说与诗歌内容不符。朱熹《诗集传》云:“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至于缝裳女的身份,《郑笺》认为是结婚未满三月的新娘,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则谓:“此诗疑其时夫人之妾媵所作,以刺夫人者。”姚说为是。诗二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以缝衣女之口吻,叙缝衣服事之辛勤贱苦及“好人(嫡夫人)”的安贵享荣、拿腔作势。在鲜明的对比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的诗旨得到形象的抒发和揭示。对后来唐秦韬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的诗思不无影响。

☚ 猗嗟   汾沮洳 ☛

《葛屦》

 纠纠葛屦,破草鞋,冰冰凉,


可以履霜? 哪能踩秋霜?


掺掺女手,纤瘦无力姑娘手,


可以缝裳? 哪能缝衣裳?


要之襋之,缝好纽啊上好领,


好人服之。贵人试新装。



好人提提,贵人走路好安详,


宛然左辟,都闪左边把路让,


佩其象揥。象牙篦儿戴头上。


维是褊心,真是偏心不公正,


是以为刺。为了讽刺把歌唱。


(采用袁梅译诗)



[注释] ①纠纠:胡乱缠绕绑扎、破烂不堪的样子。葛屦(ju):用葛麻编织的鞋子。②掺(xian)掺:同“纤纤”。③襋(ji):衣领。这里作动词用。④提提:安逸、舒服的样子。⑤左辟:向左回避。⑥象揥(ti):象牙做的发篦。⑦维:发语词。褊心:同“偏心”。



[赏析] 朱熹《诗集传》指出:“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陈子展先生《诗经直解·卷九》云:“诗中纤手缝裳之小女,当是西周奴隶制社会之女性奴隶。”我赞同他们的说法。


首章用“纠纠葛屦,可(何)以履霜?”起兴。葛屦,原是夏天穿的凉鞋一类,哪能履霜呢? 这葛屦,毋论缝裳女子是否正穿着它,都不失为 一种隐喻,用以形容她们悲惨、凄凉的生活遭遇。“霜”字除了其意象冰凉之外,因与“伤”谐音,所以也隐含悲伤之意。用此两句以兴起全篇题旨是很恰切的。


“掺掺女手,可(何)以缝裳”两句,当是缝裳女子自伤之词。这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贫女形象,跟在她之前近两千年的缝裳女子的形象,除了具体际遇各别之外,其悲惨的命运不是颇具历史的延续性和阶级的一致性么?


“掺掺女手”出自缝裳女子之口,无疑有自怜、自美之意。这毫不奇怪。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缝裳女当然也不例外。试问:哪位聪明女子不首先把自身当作审美物呢?正由于这样,她们对用纤纤素手一味干粗活、重活和苦活,就难免不发出哀叹了!


“要(䙅)之、襋之,好人服之。”缝好纽扣和上好领子,标志着缝裳工序最后完成。衣裳既已缝好,接着就应该送给女奴隶主试穿。恰似民谣所唱:“泥水匠住茅草房,裁缝女穿破衣裳。”面对着自身创造的审美制品却得不到应有的审美享受,教她们怎能够消除心头的不平和怨恨呢?


次章前三句写女奴隶主的骄矜神态。“宛然左辟”一句,余冠英先生译作“一扭腰儿转向里”,意谓女奴隶主在试穿时装模作样不把女奴隶放在眼里。我赞同余先生此说,因为这样解释更符合诗意些。正由于女奴隶主这般乖僻、傲慢,所以更激起女奴隶们的内心愤慨。末两句,便道出了她们的创作意旨:“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这等于公开宣布写此讽刺诗的目的,可谓一语破题。


讽刺是永远需要的。对一切违背人民利益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不良现象,诗人们理当拥有讽刺、揭露以至抨击的权利。


这首诗篇幅虽然短小,主题却隽永深刻。诗人只是抓住女奴们的悲惨性劳动场面,用以跟女奴隶主的骄矜、安适神态作对照,便鲜明地揭示出一幅不公正的社会画面。它既发人猛省,又促人深思!

《诗经》篇文之《葛屦》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注释】①纠纠:纠结缠绕貌。葛屦(jù):葛布鞋。②履:踏。③掺掺(xiān):纤细。④要:缝衣服的腰身。襋(jí):缝衣领。⑤好人:指贵妇人。⑥提提:斜目而视貌。⑦宛然:回转貌。辟:同“避”。躲闪。⑧佩:插。象揥(tì):象牙发簪。⑨维:因。褊心:心地狭窄。⑩是以:因此。刺:讽刺。
 【鉴赏】这是婢妾讽刺贵族夫人之诗。
 全诗两章。诗意紧相承接,一气呵成。这位婢妾勤劳手巧。她制作的葛布鞋,可以践踏寒霜,可见其手工是何等精细。她生就一双纤纤细手,可以缝制各种衣裳。她缝了腰身又缝衣领,一件漂亮的新衣终于缝制完毕。这新衣是为尊贵的夫人而缝制的。当新衣送到贵夫人面前时,她不理不睬,先是斜眼而视,然后将身子朝左一扭,悠闲地把一根象牙发簪插在头上,显得非常傲慢。这个婢妾见此情状,内心激起了无比的怨忿。她再也无法忍受,便喊出了“维是褊心,是以为刺”的呼声。
 《诗序》说:“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此说与诗意不符。从诗中根本看不出百姓机巧趋利、君主俭啬褊急之意。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此诗疑其夫人之妾媵所作,以刺夫人者。”姚氏认定讽刺对象是嫡妻,这无疑是正确的。

《诗经》之《葛屦》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葛屦

 〔原文〕
 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韩掺作纤。)
 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
 好人服之。
 (霜、裳,阳部。襋、服,支部。)
 好人提提,(鲁提作媞。)
 宛然左辟,(三家然作如;辟
 佩其象揥。作僻。)
 维是褊心,(鲁维作惟。)
 是以为刺。
 (辟、揥、刺,支部。)
 〔译文〕
 葛草鞋子穿在脚上,能够过冬踏冰雪。纤纤细手啊,能够缝制好衣裳。缝好衣袖缝好衣领,请那美人来试穿。
 美人不理不睬装模作样,扭转身子避到旁边。象牙的钗子戴在头上,她却是一个心地偏狭的人。为此我写诗来刺刺她。
 〔评介〕
 《葛屦》两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这是讽刺“好人”心胸狭窄的诗。《诗序》说:“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后人多从此说,朱熹的 《诗集传》也认为“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褊急,据史料记载,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这些并不是“刺褊”的主要原因。王先谦的《集疏》说是“今以葛屦履霜,则是俭不中礼,故刺其褊。”此说亦不准确。
 关于“刺褊”一说,还是方玉润讲得清楚:“俭,美德也,何可刺?然俭之过则必至于啬,啬之过则必至于褊,今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 他在 《诗经原始》 中还说:“诗言本自分明,而《序》与《传》乃混而释之,致启后人疑议。此不善说《诗》者过也。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若在士庶之家,亦何足异?惟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下与民同,其规模狭隘固不必言,而心术之鄙陋为何如哉?故俭亦当有节焉,乃为贵耳。”缝衣的女子受冻,还穿了破葛鞋踏霜,不缝衣的所谓好人却有人给她缝好衣服保暖。当好人安然走过来时,缝衣女子还得很委曲而顺从地让路。这就引起了诗人的无限愤怒,所以诗篇最后两句以诗人主观的口气说:正因为这个“好人”心地褊狭,所以作一首诗来讽刺讽刺她。
 陈子展对《诗序》、郑《笺》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他说: “我以为依毛、郑所说,即使这女子是未满三月还未庙见的新妇,他的男人使她缝衣也好,缝裳也好,这算什么过俭,谋利,吝啬,褊心? 固然,把诗里的好人解释为大人,作为统治阶级作为贵族看,也勉强可以这么说。可是这缝衣女子明明是穿了葛鞋踏霜挨冻的贫穷女子,阶级悬隔,不是可以做好人新妇的呀!从前解诗的人凭什么知道她是属于贵族男子的未满三月的新妇? 单凭 ‘女手’二字作文章,解作未成为妇,不执妇功之女,怎像现在我们解作用手劳动的女子来得确切呀?”(《国风选译》)。这里也依陈子展录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关于《葛屦》一诗的话给读者参考: “这些 ‘燕燕居息,出入风议’ 的坐食阶级,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我们‘惨惨劬劳,靡事不为’的奴隶们做的。我们自己 ‘无衣无褐’,而使他们冬暖夏凉,我们真是把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哼!”
 今人多从余冠英先生的看法,认为这是一首刺“褊心”的诗。第一章是写缝衣女缝好衣裳请 “好人”试穿。诗中“缝裳”的女子似指婢妾,“好人”似指贵族家庭中的嫡妻。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好人“犹美人,指夫人也。”意同。“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本是夏天穿的,可是秋冬还要穿着它,一方面说明缝衣女地位低下,一方面也说明做工精致,不透寒气(依闻一多、余冠英说)。三、四句写缝衣女的手虽纤细,却能缝制衣裳 (马瑞辰说包括上衣在内,不专指下裙)。五、六两句中 “要”同 “䙅”, “襋”为衣领,这两个字是名词动用,是说一手提着衣樱,一手拿着衣领,请“好人”穿 (依闻一多说)。
 第二章写“好人”心地褊狭,十分傲慢。首句的 “提提” 同 “媞媞”,形容嫡妻安舒并且神气十足满不在乎的样子。第二句的“辟”通“避”,描述婢妾屈身躲闪的样子。第三句依余冠英说: “妾请嫡试新装,嫡扭转腰身,戴她的象牙搔头,故意不加理睬。” (《诗经选》)。最后两句便是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好人”心地褊狭,所以写诗来讽刺她。
 本诗的作者或许是众妾之一,或许就是缝裳之女。在贵族家庭里,这两种人的地位都是低下的。她们每天都是起早贪晚辛辛苦苦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却在深秋甚至严冬也还穿着破草鞋。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瘦削不堪,可见他们被主子欺压到何种程度。他们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是切齿痛恨的,于是便唱歌讽刺那些寄生虫。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社会上两种人的不同生活:第一节写婢妾不仅受物质、身体上的压迫,还得受精神上的奴役,不得不对贵夫人忍气吞声,恭恭敬敬。第二节写贵夫人衣饰华贵,态度傲慢,心地褊狭。一方面是缝衣者贱且苦,另一方面是试衣者贵且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也善于进行细节描写:“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这三句的意思是说那个杨柳细腰的美人太任性,一扭腰儿转向里边,去戴她的象牙发钗不把别人搭理。通过这个细节描写,一个十分傲慢,心胸狭窄的贵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所谓“言志”,就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情怀。本诗所描写的缝衣女艰辛生活及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诗人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这一不平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缝衣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好人”的无比愤慨。

《诗经》-《葛屦》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葛屦》写的是一件家庭琐事。闻一多《风诗类钞》解释此诗为“刺妒也。屦裳皆妾手所制,夫持以受嫡。嫡然而走避之。”这个解释和诗的内容大体符合。恩格斯说:“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这样性质的“一夫一妻”制下,妻妾之间是不可能和睦相处的,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必然打上了时代、阶级的烙印。在这首简短的诗歌里就比较细致地写出了家庭之间一场小小的风波。妾请嫡试新装,嫡扭转腰身,戴她的象牙搔头,故意不加理睬。这是心地褊狭的表现,诗人因此编了一支歌儿刺刺她。作者或许是众妾之一,或许就是这缝裳之女。婢妾的地位本是家庭奴隶,这诗多少反映出她们的处境。
 婢妾的命运是很悲惨的。“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在寒冷的冬天,她只能用夏季才使用的葛屦来为自己做鞋,没办法,她只好凭着做工精细使鞋不透寒气,这样才能穿着在霜地上走。“掺”,音纤,即纤纤,她十指纤纤,十分瘦弱,却要为大夫人缝制华美的衣裳。做好了以后还要“要之襋之,好人服之”。“要”,就是衣裳的袖。“襋”,是衣领。两字都做动词。姚际恒《诗经通论》:“好人犹美人,指夫人也。”即一手提领一手提 请大夫人试衣裳。写出了婢妾不仅受物质、身体上的压迫,还得受精神上的奴役。不得不对大夫人忍气吞声,恭恭敬敬。
 而大夫人的态度呢,作者仅用了第二节的三句话就描写了一个细节,“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提提”,《尔雅》注引作“媞媞”,细腰貌。“宛然”,揥搔转貌。“辟”即避。“左辟”犹回避。“象揥 (音替)”,象牙所制的发饰。女子用揥搔头,同时用来做装饰。余冠英先生翻译得好,“只见美人儿腰肢细,一扭腰儿转向里,戴她的象牙发针不把人答理。”通过这个细节描写,一个衣饰华贵、态度傲慢、心胸狭窄的贵族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一节写婢妾,第二节写大夫人。作者很善于抓住细节,从婢妾穿的葛屦,和大夫人佩戴象牙簪子,对比出她们物质生活相差悬殊; 从婢妾小心翼翼地捧着新衣请大夫人试装和大夫人扭腰背脸不予理睬,对比出她们精神上的主奴关系。从这场小小的家庭风波中,不仅表现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在她们身上反应,也反映了当时两个阶级地位与生活的悬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矛盾,同样能够反映得很深刻。本诗的作者很可能就是缝裳女,而且在《诗经》的时代,不可能意识到如何选择题材来反映社会矛盾,但由于作者对嫡庶关系有着那样深切的愤慨,客观上使得这首诗有了以家庭来反映社会的特点。后来我国的古典名著《金瓶梅》,《红楼梦》通过描写妻妾矛盾,家庭琐事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不知是否受了这首诗的启发?无论如何,我们知道,这种写法,在《诗经》时已经有了,而且描写得那样细致、生动。

诗词《葛屦》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注释】 ①纠纠:缠结交错貌。葛屦(ju据):葛草编的鞋。一般为夏天所穿。②掺掺:纤纤,柔细貌。③要:系衣的衣带。襋(ji急):衣领。要、襋,两字均用作动词,谓缝衣带和缝衣领。好人:美人。
 ④象揥(ti替):象牙制的发簪。⑤维:因。褊心:心胸狭隘。
 
 【译文】 缠缠结结的葛鞋,冬天勉强可以应付冰霜。纤弱的女子细手,正忙着缝制新衣裳。缝好衣带又缝领,家主穿上暖洋洋。家主安享尊荣多惬意,扭捏作态、左闪右避,佩着象牙发簪好神气。因为心胸太狭窄,所以写首诗儿来讽刺。
 
 【集评】 《毛诗序》:“《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疑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诗集传》卷五)
 今·陈子展:“今按,《葛屦》,最古之一篇《缝衣曲》。寄予缝裳女以无限同情,盖民间诗人所作,采自歌谣。言女方受冻,葛屦履霜,以其纤手为人缝衣服。而好人服之,章身作态。”(《诗经直解》卷九)
 
 【总案】 这是一首讽刺上层统治阶级的诗歌。诗仅两章,分别写了两个妇女形象。一个是侍候人的缝衣女,诗人“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只写了人物的脚和手,便将其缝衣女的身份、伺候人的地位和贫寒艰辛的处境告诉了读者。另一个是被侍候的贵妇人。她养尊处优,心胸狭窄,态度矜持。诗人落墨于对人物神情动作的特征性描写。她的头上佩着象牙发饰,一副安享尊荣的神情。缝衣女请其试衣,她却扭捏作态,不理不睬。寥寥数笔勾勒,便使一个贵妇人骄横傲慢的形象跃然纸上。整首诗全用赋体,前后两章用对照手法,这同《国风》中常用的重章叠唱不同。篇末点明“是以为刺”的作诗宗旨.更是《诗经》中他诗所罕见。
葛屦

葛屦

〔原文〕
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
掺掺女手,(韩掺作纤。)
可以缝裳?
要之襋之,
好人服之。
(霜、裳,阳部。襋、服,支部。)
好人提提,(鲁提作媞。)
宛然左辟,(三家然作如;辟
佩其象揥。作僻。)
维是褊心,(鲁维作惟。)
是以为刺。
(辟、揥、刺,支部。)
〔译文〕
葛草鞋子穿在脚上,能够过冬踏冰雪。纤纤细手啊,能够缝制好衣裳。缝好衣袖缝好衣领,请那美人来试穿。
美人不理不睬装模作样,扭转身子避到旁边。象牙的钗子戴在头上,她却是一个心地偏狭的人。为此我写诗来刺刺她。
〔评介〕
《葛屦》两章,一章六句,一章五句。这是讽刺“好人”心胸狭窄的诗。《诗序》说:“葛屦,刺褊也。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后人多从此说,朱熹的 《诗集传》也认为“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此诗疑即缝裳之女所作。”魏地狭隘,其俗俭啬褊急,据史料记载,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这些并不是“刺褊”的主要原因。王先谦的《集疏》说是“今以葛屦履霜,则是俭不中礼,故刺其褊。”此说亦不准确。
关于“刺褊”一说,还是方玉润讲得清楚:“俭,美德也,何可刺?然俭之过则必至于啬,啬之过则必至于褊,今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 他在 《诗经原始》 中还说:“诗言本自分明,而《序》与《传》乃混而释之,致启后人疑议。此不善说《诗》者过也。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若在士庶之家,亦何足异?惟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下与民同,其规模狭隘固不必言,而心术之鄙陋为何如哉?故俭亦当有节焉,乃为贵耳。”缝衣的女子受冻,还穿了破葛鞋踏霜,不缝衣的所谓好人却有人给她缝好衣服保暖。当好人安然走过来时,缝衣女子还得很委曲而顺从地让路。这就引起了诗人的无限愤怒,所以诗篇最后两句以诗人主观的口气说:正因为这个“好人”心地褊狭,所以作一首诗来讽刺讽刺她。
陈子展对《诗序》、郑《笺》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他说: “我以为依毛、郑所说,即使这女子是未满三月还未庙见的新妇,他的男人使她缝衣也好,缝裳也好,这算什么过俭,谋利,吝啬,褊心? 固然,把诗里的好人解释为大人,作为统治阶级作为贵族看,也勉强可以这么说。可是这缝衣女子明明是穿了葛鞋踏霜挨冻的贫穷女子,阶级悬隔,不是可以做好人新妇的呀!从前解诗的人凭什么知道她是属于贵族男子的未满三月的新妇? 单凭 ‘女手’二字作文章,解作未成为妇,不执妇功之女,怎像现在我们解作用手劳动的女子来得确切呀?”(《国风选译》)。这里也依陈子展录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关于《葛屦》一诗的话给读者参考: “这些 ‘燕燕居息,出入风议’ 的坐食阶级,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我们‘惨惨劬劳,靡事不为’的奴隶们做的。我们自己 ‘无衣无褐’,而使他们冬暖夏凉,我们真是把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哼!”
今人多从余冠英先生的看法,认为这是一首刺“褊心”的诗。第一章是写缝衣女缝好衣裳请 “好人”试穿。诗中“缝裳”的女子似指婢妾,“好人”似指贵族家庭中的嫡妻。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好人“犹美人,指夫人也。”意同。“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本是夏天穿的,可是秋冬还要穿着它,一方面说明缝衣女地位低下,一方面也说明做工精致,不透寒气(依闻一多、余冠英说)。三、四句写缝衣女的手虽纤细,却能缝制衣裳 (马瑞辰说包括上衣在内,不专指下裙)。五、六两句中 “要”同 “䙅”, “襋”为衣领,这两个字是名词动用,是说一手提着衣樱,一手拿着衣领,请“好人”穿 (依闻一多说)。
第二章写“好人”心地褊狭,十分傲慢。首句的 “提提” 同 “媞媞”,形容嫡妻安舒并且神气十足满不在乎的样子。第二句的“辟”通“避”,描述婢妾屈身躲闪的样子。第三句依余冠英说: “妾请嫡试新装,嫡扭转腰身,戴她的象牙搔头,故意不加理睬。” (《诗经选》)。最后两句便是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好人”心地褊狭,所以写诗来讽刺她。
本诗的作者或许是众妾之一,或许就是缝裳之女。在贵族家庭里,这两种人的地位都是低下的。她们每天都是起早贪晚辛辛苦苦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却在深秋甚至严冬也还穿着破草鞋。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瘦削不堪,可见他们被主子欺压到何种程度。他们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是切齿痛恨的,于是便唱歌讽刺那些寄生虫。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社会上两种人的不同生活:第一节写婢妾不仅受物质、身体上的压迫,还得受精神上的奴役,不得不对贵夫人忍气吞声,恭恭敬敬。第二节写贵夫人衣饰华贵,态度傲慢,心地褊狭。一方面是缝衣者贱且苦,另一方面是试衣者贵且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也善于进行细节描写:“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这三句的意思是说那个杨柳细腰的美人太任性,一扭腰儿转向里边,去戴她的象牙发钗不把别人搭理。通过这个细节描写,一个十分傲慢,心胸狭窄的贵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所谓“言志”,就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情怀。本诗所描写的缝衣女艰辛生活及其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诗人以讽刺的笔调揭露了这一不平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缝衣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好人”的无比愤慨。

☚ 魏风   汾沮洳 ☛

葛屦

葛屦gějù

以葛制成的鞋子。《齐风·南山》二章:“葛屦五两,冠緌双止。”毛《传》:“葛屦,服之贱者。冠緌,服之尊者。”朱熹 《集传》:“两,二屦也。緌,冠上饰也。屦必两,緌必双,物各有偶,不可乱也。”《魏风·葛屦》一章:“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毛《传》:“纠纠,犹缭缭也。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郑《笺》: “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

☚ 棘匕   葱珩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足衣部 > 鞋 > 葛屨
葛屨  gějù

以葛草製成之鞋。多夏季穿著。始見於先秦典籍。《詩·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毛傳:“夏葛屨,冬皮屨,葛屨非所以履霜。”鄭玄箋:“葛屨賤,皮屨貴,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以履霜,利其賤也。”

各种质料的鞋

各种质料的鞋

皮鞋:鞮(鞮革;鞮屦;革鞮;鞔鞮) 靲革履(西服~) 革屣 革鞜 革屦革鞮 革鞜 韦沓
生皮做的鞋:革舄
兽皮做的鞋:鞮 鞜(革~)
柔软的皮革做的鞋:靻蹻
草鞋:屝(屝履;屝屦) 屩(芒屩) 蹻(履蹻) 躧 蹝 绳屦 绳履 绳菲 菅履 菅菲 芒屦 芒履 芒鞋 芒屣 不借 薄借 粗履
麻鞋:屝 屦(麻屦;葛~) 麻菲 麻履
帮高筒状的鞋:靴(靴子;靴脚;靴履;长~;马~) 鞟 鞾 络鞮 护腊
皮靴:革靴革鞾 革屦
防水的靴子:雨靴
靴和笏:靴笏 靴简
靴的筒形部分:靴桶 靴筒 靴统 靴筩 靴雍 靴靿
绣花的鞋:云舄 绣鞋 绣花鞋
绣龙的鞋:龙舄
绣有云形花纹的鞋:云履

☚ 各种鞋   木屐 ☛

葛屦géjù

以葛草编成的草鞋,质地稀疏,春夏时节穿着凉爽,无论贵贱均有服用。《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又《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毛亨传:“夏葛屦,冬皮屦。葛屦非所以履霜。”汉郑玄笺:“葛屦贱,皮屦贵。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以履霜,利其贱也。”《周礼·天官·屦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葛屦。”《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冬皮屦亦可也。”唐贾公彦疏:“此言夏用葛,下云冬皮,则春宜从夏,秋宜从冬,故举冬夏寒暑极时而言。”宋陆游《东偏小室去日最远每为逃暑之地戏作五字》诗:“渴爱飱浆美,慵便葛屦轻。”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忽有二使,布袍葛屦,联袂而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