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萨迦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薩迦寺 薩迦寺 sàjiāsì 座落於西藏薩迦縣奔波山南麓。分南北二寺。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建北寺,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建南寺。主要建築北寺爲大殿,南寺爲講經堂。寺存貝葉經二十部,用藏、蒙、梵三種文字刻寫。爲佛教薩迦教派(花教)重要寺廟之一。参閱光緒《衛藏通志·寺廟》。 萨迦寺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在西藏萨迦县的奔波山附近,以仲曲河为界,分南北两寺。“萨迦”为藏语译音,意为灰白土。南寺始建于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北寺创建更早。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由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贡却杰布主持兴建。现北寺多毁,仅存部分经典。南寺保护较好,以大殿为主体,宏伟壮丽,熔藏、汉、蒙古各民族建筑风格于一炉。寺内存有大量元代壁画、雕像和刺绣、供器,还有元代印版和萨迦法王的遗物。寺藏明、清两代的金银粉手抄经典极为珍贵。该寺原为萨迦地方政权办公处和萨迦法王居所,同时又是西藏少有的藏书与写经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萨迦寺喇嘛教萨迦派主寺。在西藏萨迦奔勃山附近。“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寺址附近土质呈灰白色而得名。北宋熙宁六年(1073)由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1034—1102)始建,是为北寺。蒙古至元六年(1269)*本钦释迦桑布又建以大殿为主体的南寺。殿宇宏伟,熔汇藏、汉、蒙古各民族建筑风格。寺内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瓷器、印版和萨迦法王的遗物,是西藏少有的藏书和写经中心。其中明、清两代的手抄经典均用金粉、银粉写成,字迹工整,夹版考究,世所罕见。现北寺已毁,部分经典尚存。 萨迦寺中国古寺。为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祖寺。位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本波山麓的重曲河两岸。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现已毁。南寺位于重曲河南岸,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268),平面呈矩形,东西长166 m,南北宽100 m。护城河以内设两道城墙。城墙只在东面开一“T”形城门。寺中主体建筑为庭院式布局,东西长84 m,南北宽89 m,高21 m。主要建筑有大经堂、灵塔殿。大经堂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约5700 m2,高约11 m。殿内设圆柱40根,其中有4根直径达1.3 m。灵塔殿位于院北,内存11位萨迦法王的灵塔。院东面为法王议事楼;南面为法王官邸。寺中廊壁上有元、明时期绘制的萨迦派创始人萨班及八思巴形象的壁画。 萨迦寺 萨迦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在今西藏萨迦县奔波山附近。分北寺和南寺两部分。北寺由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萨迦”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当地土质灰白,因以为地名、寺名和教派名。北寺后经几代经营,规模日大。南寺兴建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 )。中有殿堂、外有寺墙,墙上有40个马面,四面有门楼。今北寺多毁,南寺保存尚好。南寺大殿,高11米,面积5500平方米,中有40根圆柱。殿内有佛、菩萨塑像,还有多幅壁画。该寺藏有四万多卷经典,有些是宋、元、明印本,有些是八思巴时期用金、银、朱砂粉或墨汁抄写而成,还有部分贝叶经,均极珍贵。寺内尚存有大批文物,如玉钟、帝王赏赐的瓷器和法衣,数以百计的画卷等。 ☚ 扎什伦布寺 泽田寺 ☛ 萨迦寺 萨迦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在今西藏萨迦县奔波山附近。分北寺和南寺两部分。北寺由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布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萨迦”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当地土质灰白,因以为地名、寺名和教派名。北寺后经几代经营,规模日大。南寺兴建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 )。中有殿堂、外有寺墙,墙上有40个马面,四面有门楼。今北寺多毁,南寺保存尚好。南寺大殿,高11米,面积5500平方米,中有40根圆柱。殿内有佛、菩萨塑像,还有多幅壁画。该寺藏有四万多卷经典,有些是宋、元、明印本,有些是八思巴时期用金、银、朱砂粉或墨汁抄写而成,还有部分贝叶经,均极珍贵。寺内尚存有大批文物,如玉钟、帝王赏赐的瓷器和法衣,数以百计的画卷等。 ☚ 扎什伦布寺 泽田寺 ☛ 萨迦寺 萨迦寺位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下,分南北两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藏传佛教萨迦派创始人衮却杰布创建北寺。今北寺建筑多已毁坏。南寺建于1268年,形似城堡,平面呈方形,有两道城墙,城墙上有垛口,四角建碉堡式角楼。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大经堂、佛堂、萨迦法王居住宫殿等。布局紧凑,殿宇宏伟,富有元代建筑风格。其中大经堂为南寺的主体建筑,由四座殿堂组成。经堂内有大量元代壁画。藏经堂内珍藏着巨多的手抄佛经及历史、医药、天文、文学、地理书籍和文献,使该寺成为西藏少有的藏书和写经中心。这座城堡式寺院是早期藏传佛教的常用形式,具有独特风貌,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罗布林卡 夏鲁寺 ☛ 萨迦寺 萨迦寺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市以西165公里处的萨迦县奔波山下。相传13世纪中叶,西藏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并建立了萨迦地方政权。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第五代法王巴斯巴为国师,统营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政务,该寺就在这时建起来的。 ☚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噶丹寺 ☛ 萨迦寺 萨迦寺藏传佛寺。在西藏萨迦县奔波山附近。北宋熙宁元年 (1073) 贡却杰波创建。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在白色土地上建寺,故名萨迦寺。贡却杰波在此创寺弘法,创立藏传佛教萨迦派,又因萨迦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亦称花教。贡却杰波家族世袭教主,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萨迦派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帝师,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统领西藏13万户,掌握政教大权。有《萨迦五祖集》传世。萨迦寺做为祖寺又是地方政教中心,规模曾十分恢宏。分南北二寺,殿宇巍峨,布局严整,虽几经废兴,仍保留有元代建筑风格,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萨迦法王的居室、殿堂、地方行政办公处也留有元代遗迹。寺内还珍藏有大量图书文献、档案、佛教经典,特别是卷帙浩繁的写经,在西藏是少有的。其他珍贵文物各种佛像、雕像、刺绣、法器、珍玩也收藏甚丰。萨迦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甘丹寺 托林寺 ☛ 萨迦寺 萨迦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藏传佛教萨迦教派寺庙,分南北两寺。位于县城西奔波山南麓。藏语“萨迦”意为灰白土,因寺周土质呈灰白色,故名。萨迦北寺系萨迦派始祖贡却杰布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历代萨迦法王增修,而成宫殿式建筑群,惜多已圮毁。今保存完好的是萨迦南寺,系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释迦桑布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至元十三年,八思巴于此召集卫藏僧徒七万余众,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法王,实行“僧俗并用”,“军民兼摄”,是为西藏实行僧侣贵族统治之始。南寺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4760平方米。寺墙以红、白、蓝三色条纹为饰,分别象征文殊、观音与金刚菩萨,亦成萨迦派标志,故此寺俗称花寺,萨迦派又称“花教”。寺墙置四角楼,围墙之外筑低矮土城——羊马城,城外有石砌堑壕。主体建筑为大经堂、佛堂、大宝法王居室。正殿支有40根巨大木柱,前排中四柱称四大名柱:忽必烈所赐的皇帝柱,及猛虎柱、野牛柱、墨血柱。殿宇绘有超过一万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记载着建寺历史与宗教信仰。所藏天文历算、文学历史与医药等方面藏文典籍及名僧传记,大都为元明手抄本和手稿,计2500函。沿墙叠放为法墙的大批经书,大殿即存2万余函,其中有20部珍贵的贝叶经等。萨迦寺因此曾获“第二敦煌”美誉。寺内有2万余尊铜佛像,大量唐卡(卷轴画)、瓷器、印章法器、供器、元朝纸币,及中央政府颁赐萨迦法王的封诰、诏书等。各类文物典籍中,宋、元、明作品占了很大比重,是研究宋、元以来祖国统一和西藏发展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 2. 萨迦县 3. 江孜县 ☛ 萨迦寺位于西藏萨迦县萨迦河两岸。由南、北两寺组成。南寺筑于萨迦河南岸平原上,北寺则在北岸山麓间。该山为白色土岩。“萨迦”,藏语,意为白色的土。萨迦寺是西藏地区花教的发源地,南宋咸淳四年(1268)八思巴受封为萨迦法王后创建。现存建筑大都建成于元代。寺中塑像精美,壁画色调艳丽,笔法粗放,早期作品具有印度风格。南寺大经堂藏有经册数千,均为元、明两代手抄本,用金粉写成,形制巨大,难以搬动。北寺藏经堂收有元、明两代手抄的天文、历算、医学、文学、历史等著作约二千五百函左右,可谓西藏最古老、最丰富的善本图书馆。此外该寺还藏有元以来大量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