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营养不良性水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营养不良性水肿alimentary edema系由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严重缺乏而致血中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的一种水肿。临床常见的原因是:蛋白质等严重摄入不足,严重疾病致消耗过多,如长期饥饿无蛋白食品;偏食不吃鱼、肉、蛋等食品;消化道严重疾病或手术后消化吸收障碍;严重肝病白蛋白合成障碍;大面积烧伤损失过多;严重创伤并严重失血等。临床表现:全身营养不良,血中蛋白量低于界值,全身皮肤或体腔有漏出性水肿。治疗:输水解蛋白、多种氨基酸,进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为蛋白质缺乏引起低蛋白血症的营养缺乏病。可因吸收障碍、消耗过多、肝脏合成蛋白质障碍造成。主要表现为发育延迟、精神不振,肌肉松弛及水肿。易发生各种感染及贫血,血浆蛋白低下,尿蛋白阴性。治疗应改善营养,补充水解蛋白及去除原发病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发生障碍,以致长期出现负性氮平衡。血清白蛋白下降至2.5g/dl以下时(又称低蛋白血症),血清胶体渗透压明显低下而出现水肿,致病因素为饥饿、长期泻痢、肝脏病致不能合成血清蛋白;或因大量出血、大面积灼伤或胸腹腔积液而丢失大量蛋白质;或因结核病、疟疾等慢性病引致体内蛋白质分解过甚。 ☚ 营养不良 夸希奥科 ☛ 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是由于长期缺乏蛋白质而引起的以浮肿为主的综合征,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糖类、脂肪、各种维生素)的缺乏。在灾荒地区或战争环境,往往由于生产、运输、补给的障碍而造成食物供应不足,在长期遭受围困的地区、尤易发生,故有灾荒性水肿、战时水肿、饥饿性水肿等名称。蛋白质是人体各种组织的主要成分,又是身体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调节各种代谢活动的酶也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人体蛋白质的合成有赖食物中提供足够的氨基酸。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羟丁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等8种为必需氨基酸,完全依赖食物提供;精氨酸与组氨酸为半必需氨基酸,人体合成能力较低,部分地依赖食物提供;其他氨基酸可由人体自身合成,为非必需氨基酸。食物长期缺乏蛋白质尤其是缺乏能提供上述各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如肉类、蛋类、乳品、黄豆制品,则导致蛋白质缺乏。蛋白质的缺乏还常伴有食物其他成分如糖类和脂肪的不足。这样,由于摄入热量不足,身体组织中的蛋白质被消耗以提供热量,要增加蛋白质缺乏的程度。在战争条件下,除食物供应不足外,还常由于以下原因造成或加重营养缺乏: 例如创伤、烧伤以及创面继发感染可造成大量蛋白质的丢失与消耗;各种传染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导致蛋白质的吸收障碍和消耗增加;行军、战斗等剧烈的体力活动使人体对热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这些均为促致营养不良的诱因。在长期营养不良与蛋白质缺乏的情况下,体内储存的脂肪首先被消耗,以后组织中蛋白质也逐渐被分解以供应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组织修复受到障碍,造成组织萎缩、身体消瘦、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人体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代偿性改变,以减少热量和蛋白质的消耗:基础代谢率下降,循环功能减弱,脑力与体力活动减慢,许多内分泌腺体如垂体前叶、甲状腺、性腺的分泌减少。临床表现视营养不良持续的时间和程度的轻重而有差异:患者感觉疲乏、饥饿、畏寒;精神抑郁,行动缓慢;食量增大,喜食咸食;改变体位时,感头昏眼花; 劳动时觉心慌、气短。如果患者摄入食盐与水分过多,则有尿频、尿多、夜晚尤为明显,一夜可小便7~8次,夜尿量达2000ml以上。有的诉说视力模糊、四肢麻木、小腿肌肉酸痛;常伴有腓肠肌痉挛,夜间尤易出现。面色苍白(与实际贫血程度不成比例),体表温度低,皮肤干燥,菲薄,可出现褐色斑,常因毛囊角化明显而变粗糙。浮肿程度与范围不一,轻度者仅踝部呈轻微凹陷性水肿,中度者膝以下均有浮肿,重度者波及全身。在水肿最重的部分皮肤皲裂,并有纹状出血。可伴有胸水、腹水或心包积液。毛发干燥,容易脱落。体温降低(35~36.5℃)、脉搏缓慢,静止状态下多在每分钟50~60次,甚至在每分钟50以下,动脉血压与静脉血压均下降,化验检查常可发现轻度贫血,白细胞数目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在四叶以上者比例增多。 血浆蛋白减少程度也不一致,轻者⪕5~6g/dl,重者可达3g/dl以下,白蛋白减少程度比球蛋白更加明显。血清胆固醇含量较正常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血糖偏低。肺活量、呼吸频率均减低。 ☚ 出血性疾病 维生素A缺乏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