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莲鹤方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金銀部 > 銅器(附) > 莲鶴方壺 莲鶴方壺 liánhèfānghú 春秋中期青銅方形壺,蓋頂爲雙層蓮瓣,中央佇立一鶴,故名。通高一百一十八厘米,口長三十·五厘米。蓋頂鶴昂首舒翅,作欲飛狀。器雙耳爲鏤空的顧首伏龍。頸面與腹四隅皆以伏獸代替扉稜。通體滿飾蟠螭龍紋。足下承以吐舌雙獸,獸首有突伸的兩角。此器造型新穎,給人以清新活潑之感。1923年,河南省新鄭李家樓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宴飲部 > 貯酒器 > 蓮鹤方壺 蓮鹤方壺 liánhèfānghú 春秋晚期青銅酒器。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一對。其一通蓋高一二五·七厘米。口縱二六厘米,寬三一·七厘米。器形壯麗。壺身飾蟠曲龍紋,四角攀緣着有翼的飛龍。兩旁為鏤空有華冠之龍形大雙耳。圈足,下伏有咋舌雙籠。有蓋,蓋周並列雙層蓮瓣,蓮瓣中立一鶴,作張翼欲飛、引吭長鳴狀。蓋周飾以竊曲紋。此壺所飾鳥獸具有動態和旋律感,與商周青銅器的裝飾花紋基本呈靜態的肅穆格調,形成鮮明的對照,體現了新時期的藝術構思。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时期的青铜器,1923年于河南新郑出土,共1对,分别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通高122cm,宽54cm。壶身遍布蟠曲龙纹,两旁有镂空龙形大耳,圈足下伏2兽,壶盖四周列2层向外开张的莲瓣,中央立1鹤,振翅欲飞。造型华丽,工艺精美。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铜壶是盛酒的器皿,《诗经》上就有“清酒百壶”的记载。古代的壶和今天我们生活中用的壶形状不一样,有圆、扁圆、方等形式,惟不见有嘴者(带嘴的器具,古代称为盉)。壶通常有耳,也有带盖者。古代匠师巧于设计,往往把这些本为实用的部件做成禽鸟兽类等装饰,有浮雕、高浮雕,甚至圆雕,十分动人。 莲鹤方壶 这件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晚期的作品,1923年出于河南新郑李家楼大墓,为郑国遗物。该器形体高大(通高122厘米),制作精巧。器底有两只怪兽相托,器身布满蟠曲龙纹,两侧饰有龙形大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器盖——在蓬勃怒放的莲花丛中,有一只展翅欲飞、引吭鸣叫的仙鹤,生意盎然,给人以吉祥美好春意般的联想。这种自由、轻快、活泼,富有现实精神的艺术风格和庄严、静穆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商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莲鹤方壶以及同期其他铜器上的变化,形象地显示了春秋时代社会观念、审美时尚的变化。 商周以来的雕塑带有很大的依附性和附属性,而莲鹤方壶上的立鹤则开始带有明显的独立性质,它预示着中国雕塑 一次重大的变化和飞跃。 ☚ 驹尊 编钟铜虡武士 ☛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春秋中期制品,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壶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壶体为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雕饰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塑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颇为奇异。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莲鹤方壶 此壶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 一周透雕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活动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立鹤雄踞盖顶,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使众多物象得以协调。器表饰以浅雕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屈纠结构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春秋时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 虢季子白盘 云纹禁 ☛ 莲鹤方壶见“新郑彝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