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药地炮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药地炮庄

药地炮庄

清代哲学著作。九卷。另卷首有《总论》上、中、下,及《发凡》七则,《炮庄小引》等。清初方以智(生平见《东西均》条)著。《药地炮庄》是作者晚年学术思想的代表作。“药地”是作者别号,而“炮庄”的取义在于“以《庄子》之说为药,而己解为药之炮,故曰炮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哲学上,坚持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五行中的“火”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源,指出:“物之生机皆火也,火具生物、化物之用。”(《养生主篇评》)认为物质实体是世界第一性的东西,否定物质就等于“息火”似地否定世界。对《庄子》逃避物质的观点提出批评:“曾知吾身之遁于地水风火乎?曾知苍天遁于瓦砾矢溺乎?曾知太极之遁于马毛龟甲乎?此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大宗师篇评》)用“薪”与“火”的关系为喻,唯物辩证地阐明了“形、神”及“事、理”之间的关系,“有谓形为薪,神为火者;有谓事为薪、理为火者;有谓火离薪则灭者;有谓高薪则光灭,而无体之火不灭者;有谓火满空中,而用光必在得薪者”(《养生主篇评》)。“神”和“理”不能脱离“形”和“事”而独存,没有一个超越万物之上的独立主宰,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
把运动视为最高范畴,指出:“日月运行,天地且不得闲,而闲岂人所易得哉?”(《至乐篇评》)运动是永恒的。五行之气的“火”是运动的同义语,“火”由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不断“炮”制出万物。一切运动中的事物本身都是虚、实二者的对立统一物,君为虚、相为实;虚为不可见,相为可见,“可见不可见,待与无待,皆反对也,皆贯通也,一不可言,言则是二,一在二用,用二即一”(《内篇评》)。由于君相炮制而产生运动。通过生死的概念论证了矛盾产生变化的规律,“天以生死炼乎?人以生死自炼乎?往来、动静、好恶、得失,凡相敌者皆生死也”(《大宗师总炮》)。批评了《庄子》尊虚空而否定运动的观点:“曲巷密室,虚自生风,衣动蹀行,皆与相鼓……物击物,物逆气,气触物,气感气,皆噫之类也……皆气也,皆入窍出窍之几也……心亦窍于物而风力乘之”(《齐物论篇评》),即物质时时在运动,心也时时在运动,《庄子》所谓的心必须虚寂坐忘才合于自然,其实质是以虚空为心,否定运动。认为物质运动的速度是可以“质测”而知,由“质测”而可“通几”(掌握运动的规律)。书中进一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驳斥了《庄子》以大而无限的“虚”否定物质的空间的实,以玄而不定的“逍遥”否定时间形式的相续性。认为客观存在的多样性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可用大小上下先后之类概念来表示。但书中过分强调“时中”,把统一视为绝对,因而使其辩证法不彻底。
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具体事物才能把握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指出人类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神于知故”(《大宗师篇评》)即正确地反映物质运动的秘密。物火与心火一致,要知其原、识其性就在于“心物交格而亨其通”,以心体物,即事显理。驳斥了《庄子》的不可知论,指出《庄子》由于不知其故的理论而走向了神秘的唯心主义。还认识到知识本身是古今之积累的结果,也应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发展。指出:“天无先后,中有条理”,“以秩序变化,寂历同时为宗,方圆同时、奇恒之府,即多即一,皆统类于此矣”(《秋水篇评》)。认为人类的最大本领是在认识的指导下于实践中安置“燧薪釜灶”,把古今万物当作薪,前人续后人地烧煮,而炮制出“即用即藏”的文明,为人类所享用(《内篇评》)。
历史观上,对庄子的复古论进行了批判。
原刻本于1663年由潭阳(建宁)的“大集堂”印行,称“此藏轩本”。1932年成都美学林根据原刻本再次排印,但删去了卷首的《发凡》、《炮庄小引》及上、中、下三种《总论》。

☚ 东西均   思辨录辑要 ☛

药地炮庄

九卷。明方以智(详见《通雅》)撰。此书是方以智所作《庄子》解;药地,是方以智僧号,“炮庄”是解《庄子》的代名词。其书要旨,诠以佛理,借庄子滉漾恣肆之谈,自摅其意。《四库提要》称其“有托而言,非《庄子》当如是解。”后世学者对此书并不为重,传本也极少。清《四库提要》据内府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