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将荒漠化治理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中心的生态、生产和技术相互关联的模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由3部分组成。
以荒漠化地区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荒漠化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农业生产非常有利的因素。但是风砂土的最大缺点是保水、保肥的性能差,因此,水肥构成了沙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导限制因子。荒漠化土地上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常常会改变沙地农业水、肥、气、热等要素的组合,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从而为初步消减荒漠化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大范围推广治沙技术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严重。一些地方实行的地膜玉米技术,提高了沙地的温度,防治了玉米株间的无效蒸发,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千克提高到600千克。沙区农业开发过程中对新型技术的要求,重点应围绕解决水肥主导因子展开。节水增产,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是沙区农业开发的重点,也是充分利用荒漠化土地丰富光热资源的关键。沙区高效型农业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归纳起来有三种方式。一是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措施,为作物营造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如以温室、塑料棚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及其配套技术。二是节水保墒增效的农业栽培技术。它通过农作措施,改变作物局部环境来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三是利用和开发作物本身所具有的抗逆性因素资源,通过选种育种,选择经济性状优良,耐旱耐瘠薄,低耗水高产值的宜沙性品种。
以荒漠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沙漠生态恢复。荒漠化治理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有植物治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
❶植物治沙。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和恢复天然植被以固定流沙; 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外侧流沙对绿洲、交通沿线、城镇居民居住点以及其他经济设施的侵害; 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 保护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原的荒漠化危害。
❷工程措施。是设置各种人工沙障或喷洒化学固沙制剂等来阻截流沙。治沙的工程措施一般是临时性的,旨在稳定沙面,为在沙丘和风蚀地上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创造稳定的生态环境。
以农业工业化为主要内核的产业经济发展。荒漠化地区由于过重的人口压力,农业系统结构简化,没有丰富的粮食储备用于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以增加高级别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提高经济收入。但是随着荒漠化治理的深入和农业立体套种技术的推广普及,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700千克。粮食的加工转化和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因此农业工业化要针对那些荒漠化治理已经完成了第二层次的地区展开。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理论模式是一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中心的生态、生产和技术相互关联的生态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荒漠化治理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体现了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良好结合,因而区别于其他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