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木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桑木虱mulberry jumping plant louse吸食桑树芽叶汁液的害虫之一,同翅目,木虱科,学名为Anomoneura mori Schwarz,别名桑白毛、白。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寄主树皮裂隙或蛀孔中越冬,桑芽在早春萌发时越冬桑木虱即飞至嫩芽进行交尾,产卵于脱苞芽或未展开幼叶表面,尤以上部1~3芽上产卵为多。每一雌虫最多可产卵3,196粒,平均2,126粒。产卵期约40天左右。卵期20天而孵化。若虫共脱皮4次,约经22~29天羽化为成虫。 分布为害 分布日本及中国。中国的四川、浙江、江苏、湖北、贵州、山东、安徽、陕西、辽宁、台湾均有发生,除桑以外,还为害柏树。若虫、成虫均群集枝梢上部刺吸桑芽和叶片汁液,致使桑芽不能萌发,叶片卷缩呈“耳朵”叶或“筒状”叶,甚或硬化脱落。在枝叶上还满布白色蜡丝。在卷叶内则分泌蜜露,使被害叶和下部叶均受污染,诱发煤病,严重影响叶质。春季采叶夏伐后,成虫即飞迁附近柏树上取食,桑树夏芽萌发后又飞迁回桑园寄生,秋季则根据桑树采叶留存情况,在桑、柏之间交互为害。凡桑柏混栽地区,乔木桑不修剪的桑林、实生桑易发生。 防治 冬季重剪或春伐桑枝,摘除卵叶,避免桑柏混栽,及时进行网捕都有防治效果。在桑芽脱苞期,或离用叶期较远时,可喷用90%晶体敌百虫3,000倍液,接近蚕期时以改用20%乐果乳油1,200倍液为好。桑木虱啮小蜂是有效天敌,对桑木虱若虫寄生率可达42.69%,要保护利用。 桑木虱mulberry jumping plant louseAnomoneura mori Schwarz,又称桑白毛、白。同翅目,木虱科。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台湾、贵州等省;日本也有分布。成虫体长约3.5 mm,初羽化时水绿色,渐变灰褐色,前翅半透明,有咖啡色斑纹。卵谷粒形。若虫体扁平,黄绿色,腹末有长白毛。成虫和若虫在叶背或嫩梢吸食汁液,一年发生1代,成虫越冬。宜采用网捕成虫;早春采摘有卵桑叶;80%敌敌畏或40%乐果1500倍液喷洒等措施防治。 桑木虱 1.雌成虫 2.第一龄若虫 桑木虱俗称“桑白毛”、“白”等。 同翅目,木虱科。年发生一代,中国主要蚕区均有分布。成长若虫长约2.24毫米,宽0.88毫米,体扁平,初孵化时灰白色,后变淡黄色,胸腹绿色,翅芽基部有两黑纹,尾端有4束白毛。成虫似蝉,初羽化绿色,渐转灰褐色。成,若虫均能为害桑树,吸食芽、叶汁液,使芽不能萌发,叶卷缩呈“耳边”、“筒状”,枝叶布满白色蜡丝,并在卷叶内分泌密露,使受害下部叶片受污染。防治方法:1.摘除产卵叶。2.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3.若虫羽化前(5月份)剪去若虫群集枝梢,杀灭若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