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和建设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广义的包括宜农、宜林、宜牧等荒地资源,狭义仅指宜农荒地。四川宜农荒地只有232.19万公顷,是属于全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省份。宜林和宜牧荒地分别为1255.28万公项、688.79万公顷。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阿坝、甘孜和凉山3州,以高海拔的河谷阶地为主; 其次是四川盆地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山地或山原的缓坡地为主; 再次是盆地西部地区,以河滩地为主。 荒地资源至今没有开发利用的土地。据调查统计,截止1987年,黄河流域共有荒地2541.41万亩(含河口三角洲,下同)。其中沿海滩涂233.25万亩,占荒地总量的9.1%;干旱、半干旱区荒地2091.43万亩,占82.3%;半湿润区荒地216.73万亩,占8.6%。按区段分,上游区荒地1930.02万亩,占全流域荒地的75.9%;中游荒地137.24万亩,占5.4%;下游449.98万亩,占17.7%;内流区24.17万亩,占1%。分布上以3点最为集中,即宁南山丘区、贺兰山与阴山南麓、河口三角洲,共有荒地1816.73万亩,占71.5%。 荒地类型主要有:(1)河口三角洲荒地:包括黄河尾闾淤积、延伸、摆动而形成的向海倾斜的扇面。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属优质土地。但扇面下半部因受海水浸没或因成土过程中盐分积累过量,水土状况不良,多半为荒地。向海岸方向依次分布着草荒地、裸荒地、草生滩涂和裸滩涂。其中古河床高地或距海岸线较远的荒地,地下水位较深,土壤、海水影响较轻,盐碱偏轻,杂草丛生,为草荒地,面积约188.87万亩,占三角洲荒地的88.9%。通过引黄放淤,以水、土压盐,可以改良为水田或草场。近海岸线的裸荒地,海拔较低,海水影响严重,土壤盐碱化严重,杂生耐盐植物或裸荒为盐碱滩。地势较高的地方也可引黄放淤,改良土质,发展水田或围垦成虾池。滩涂位于三角洲底部的宽阔湖间带,系黄河大量泥沙下泄,岸线淤进而成。走河段新生滩涂逐步生长有耐盐植物,为草滩涂,约73.53万亩;不走河段,海潮蚀退,呈裸露滩涂,约149.72万亩。(2)干旱、半干旱山丘区荒地:此类荒地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区和丘陵区,约1433.52万亩,占流域荒地总面积的56.4%。其中47.7%位于宁南山区,48%位于阴山和贺兰山南麓。宁南山区荒地包括清水河与苦水河流域,本区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干燥度大于4,地下水位较深或矿化度过高,加上地形起伏或风沙严重,荒地开发难度较大。贺兰山及阴山南麓,光热充足,气候干旱,土质为中沙壤土,土层厚0.8米~2米,下层为砾石层,透水性强,排水方便,土地集中连片,发展灌溉的土壤条件较好。(3)灌区周边零星荒地: 主要包括宁蒙河套灌区周边及内部的零星荒地,大部分荒地属于盐碱荒地,周边地区多为沙荒地。约430万亩。本区水资源条件好,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质地适中。但由于某些地方地势低洼,周边地区的过量灌溉、排水不畅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严重,地表积盐碱过度,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不能为农业利用; 有的地方原为灌区,因长期不合理灌溉,重灌不重排,地表盐碱化加重而荒; 有的周边地段较为干旱,风沙强烈,成为沙荒地; 也有各种原因共同造成弃耕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