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树施肥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茶树施肥fertilization of tea tree根据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结合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而采取的施肥技术。 茶树对三要素的吸收量占全年总吸收量的百分比(%)
不同器官对三要素的需要时期也有差别。对氮的需要,根主要在9月至11月,茎在7月至11月,约占全年总吸收量的60%~70%,叶片在4月至9月的需氮量可占全年的80%~90%;对磷的需要,根主要在9月至11月,茎在9月,叶片在4月至10月,其中以7月的需要量所占比例最大。对钾的需要,根主要在9月至11月,约占全年的50%~60%,茎在4月至9月需钾最多。吸收到茶株体内的氮、磷、钾,以叶中最多,根次之,茎中最少。 营养元素的作用 氮 在茶树各器官中,以叶片的含氮量最高,通常为1.5%~6.5%,其次是吸收根和细枝,粗根、主枝的含量最低。就茶树全株全年平均含氮量来看,约为干物重的2.5%。适量供氮能促进茶树生长,提高产量。氮是氨基酸、咖啡碱的组分,这些含氮化合物有提高茶叶品质的作用。从绿茶的生化测定与感官审评结果看,全氮量、氨基酸总量随茶叶的高、中、低级逐渐递减。全氮量、咖啡碱、水浸出物、氨基酸与外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呈正相关。然而氮素过多时,会使茶树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大量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妨碍糖类向非氮化合物单宁转化,不利于红茶发酵而影响品质。 茶树生育及茶叶组分还受氮素形态的影响。单一的铵态氮对茶树生育的作用比硝态氮好,表现在氨基酸总量提高,而且具有甜醇味的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具有鲜爽味的茶氨酸以及具有鲜味的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可见,选择适当的氮肥形态能促进茶树生长和改善品质。 磷 茶树含磷(P2O5)量为0.4%~1.5%,各器官的含量差异较大,一般芽叶含量较高,可达0.5%~1.5%,其次是根系,可达0.4%~0.8%,老叶和茎秆的含量较低,多在0.5%以下。茶树中的磷主要以有机态磷的形式存在。茶籽中的有机磷,约占全磷的80%,无机磷仅占20%,叶片中的磷也有同样趋势。这些磷化物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能量贮存和传递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供给适量的磷能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增加茶多酚和水浸物含量,尤其对茶苗根系生长有明显效果。茶树能利用不同形态的磷,不仅能利用磷酸一钙和磷酸铁中的磷,而且也能利用磷酸铝中的磷。 钾 茶树各器官的含钾量(K2O)平均为干重的0.5%~2.5%。其中,以芽叶含钾量最高,根次之,茎中最少。钾虽然不是茶树体内有机物质的组分,但参与茶树体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钾能促进茶树对氮的吸收、同化及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提高根系中茶氨酸合成酶的稳定性。钾还能增强茶树对云纹叶枯病和炭疽病的抗性。病株茶树含钾量远低于健康株。据测定,患云纹叶枯病及炭疽病的茶树含钾量分别为1.7%和1.4%,而健康茶树含钾量则分别为2.4%和2.1%。 钙(Ca)和镁(Mg) 茶树含钙(CaO)约为干重的1%以下,它主要分布在老化组织中,幼嫩组织中的含钙量低。如春梢嫩芽中只有0.2%左右,秋后老叶的含钙量一般达0.8%上下,落叶中高达1.2%。钙是茶树体内果胶的重要组分,直接参与碳素代谢。钙可与代谢产物草酸组合,形成草酸钙结晶积累在老叶中,而后通过落叶将它排出体外,以维持树体内的一定pH值,保证其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茶树的含镁量(MgO),以根中含量最高,约占干重的1.0%以上,其次是芽叶,可达0.5%~0.8%;茎中含量最低,一般低于0.4%。镁不仅与茶树碳代谢关系密切,而且可促进与品质有关的茶氨酸形成,其反应过程如下: 铝(Al) 茶树体内含铝(Al)量平均高于0.15%,有“聚铝”植物之称。施铝的茶苗对14CO2同化的能力明显增强,根、茎转化14C同化产物的量比对照(不施铝)明显提高。而且由14C-茶氨酸转化成14C-儿茶素的转化率比对照明显提高。铝还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和提高茶树生物量,但铝浓度超过120毫克/升时,其效果明显下降。 施肥技术 施肥量 茶树施肥量的估算,不仅要根据茶叶的养分含量和产量,还要考虑茶树年龄及生长势、茶园土壤肥力水平、气候特点、肥料种类及其利用率等因素。一般每生产100千克干茶,约需12.5千克氮。如以每公顷产3000千克干茶计,应施氮素375千克。其中1/3应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混合肥作基肥用,2/3以化肥作追肥用。对于幼龄茶树的非生产性茶园,以及幼龄初采茶园,追肥量主要依树龄来确定。一年生茶苗,因苗小一般不宜追施化肥,在干旱季节可追施一些稀薄的粪水,二年生茶苗每公顷可施45~60千克纯氮,三年生茶树每公顷可增加到75~90千克纯氮,四年生茶树每公顷可增加到100~120千克纯氮,五年生茶树可增加到130~150千克纯氮。对于已投采的六年生茶树可按产量施肥。磷、钾肥用量,一般按生产100千克干茶用15千克过磷酸钙和10千克钾肥计算。 施肥时期 茶树施肥可分为秋冬施入的基肥和在地上部生长期间施入的追肥两类。 秋冬期的基肥,在于提供足够的、能缓慢分解的营养物质,为茶树秋、冬季根系活动和翌年春茶萌发提供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据研究,秋冬肥能增强茶苗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氨基酸的合成。这次基肥通常在地上部生长结束后进行,一般以饼肥、厩肥等有机肥料为主,成龄茶园一般每公顷施22 500~37 500千克堆肥或堆肥与饼肥各半的混合肥。并配施磷、钾肥,通常施在离茶树根颈20~50厘米、深10~30厘米的土层内,因为该土层是茶树吸收根最密集的部位。 追肥通常在春茶和夏秋茶时施用。开春以后,随着气温增加,越冬芽开始萌动,根系吸收能力增强,为了满足春茶对养分的要求,促进茶树芽叶发得早、发得多、发得整齐,应及时施用春肥,俗称催芽肥。茶树吸收的氮素约有90%输送到地上部分,地下部只占10%。在地上部,又以芽叶占绝对优势。可见,春肥对促进春芽萌发有良好影响。此期肥料施用过迟,不仅春茶对氮素的利用率下降,而且品质变差。 茶树春季经过采摘,势必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了确保夏、秋茶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持续高产优质,必须及时进行追肥。每次追肥应在上一茶季结束后或每轮新梢生长基本停止后进行。如夏茶的追肥应在春茶结束后及时进行,秋茶的追肥应在夏茶采摘完毕后施入。 茶树追肥次数受气候条件、采摘制度及肥料用量的影响。一般用量多的应分次施,用量少的应集中施。在长江中、下游茶区及云、贵、川的部分茶区,由于茶树全年都发4轮到5轮新梢,如果每公顷施220~300千克纯氮,全年可分3~4次追肥,即按照春茶追肥、夏茶追肥、秋茶追肥3次进行,或者按照春、夏、秋和晚秋4次追肥。各次肥料用量可按4:3:3或4.0:2.5:2.5:1.0的分配比例。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茶区,尤其是福建省及广东省的南部茶区,茶树生长季节长,茶芽萌发轮次多,有的达6轮以上,追肥次数应相应增加。 幼龄茶园中由于肥料用量少,不必采取多次追肥。一般一年生茶苗追肥一次;二年生茶苗追肥2次,分别于3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进行,肥料用量比为3:2。三年生茶苗可在3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和6月下旬或7月上旬按照4:3:3的肥料用量比进行追肥,四年生以上的茶树可以按照发芽轮次数追肥。 配合施肥 氮肥在茶叶生产中的增产效果明显,但单纯施氮肥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改善,也不利于氮肥效果的发挥。只有配施磷、钾肥,才能更好地发挥施肥的增产效果。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合的,10年平均产量比单施氮肥增产30%;氮、钾配合的,10年平均比单施氮肥约增产50%。茶树在个体发育的各个不同阶段以及年生育周期的各个不同时期,对氮、磷、钾的需要量各不相同。在茶树幼年期,氮、磷、钾的配合比例以2∶2∶1和2∶1:1为宜,以后,随着茶树的生长,对氮素的需要量不断增加,投产以后的茶树,宜采用3∶1:1;在成年茶园,应增加氮素比重,大多采用6∶2∶1或4∶2∶1配比,但在华南茶区,由于土壤酸度大,淋溶作用强,磷的固定较强,土壤中钾的含量较低,应适当提高磷、钾的比例。就生产的茶叶类别而言,生产红茶的茶树要适当提高磷、钾比例;生产绿茶的茶树则要适当提高氮的比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