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不堪承受。弄:玩。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美的门窗。婵娟:月里嫦娥,指明月。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许浑《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怀人词。在对明月的追问和对兄弟的怀念中,词人完成了一次关于宇宙、时空和情怀的激情宣泄与心灵超越。 上阕写对月饮酒,思融于景。起句陡然发问,奇思妙语,破空而来,正是面对明月思绪万千而不得不发,更是激情喷涌而凝成一问。如果说李白“举杯邀明月”“停杯一问之”是淡然相询,此处“把酒问青天”的苏轼则既是与月相知不必客气,也是胸多块垒而无暇礼让。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词人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密州知州。但词人不问尘世荣辱而问明月几时,一笔将俗世排开,而代之以澄明之境。“明月几时有”,既像是在追问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又好似是在惊叹造化的神妙,隐隐有美景何时的感慨。此时,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已经不复存在,而只剩下与月对话的我和高悬于天的月。 在与月的对话中,词人的心向上飞升,似乎天上宫阙已近在眼前,即可看清青天之上是怎样一个与人间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让词人期待和向往啊!越向往明月相伴,便越见对现实隐含的不满。“我欲乘风归去”,是面对明月、追问明月的自然结果,也是词人面对现实时老庄思想的又一体现。常抱超然物外思想的苏轼似乎就要出世登仙,回到他的归宿——明月了;读者也随着他的乘风归去而见皎洁月色了。但词人笔锋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似乎出世之途也充满艰辛。“起舞”两句,词意再转,似乎又该回到人间,但作者并不坐实,而让朦胧月下的清舞、似真似幻的境界、出世入世的迷茫交织融会,形成一个迷离飘渺的世界。 下阕转写对月怀人而情景交融。随着夜色渐深,明月安静地照着无眠的人。在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的抚慰中,喷涌的激情和连绵的追问渐趋平缓。出世入世的困惑、宇宙洪荒的去来虽然一如既往,而更深夜阑之后,尤其是独对江湖之时,怀念亲人之思油然而生。苏轼早年与其弟苏辙曾有“功成身退、夜雨对床”之约,而今抱负难展,月下徘徊,而进退于出世入世之间,此处想念子由不是一般的思亲念友,更是对知己的深切怀念,对同道的殷殷呼唤。明月在天,而知己天涯,那曾经令人无限向往的明月也是可怨的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越深,怀人之思越浓,孤独之意越厚。一个“长”字,将此情怀推至极端。心情至此,人何以堪?直欲让人“独怆然而涕下”。但苏轼是旷达的,也是笔致自由的,他在似乎无可转圜之地别开生面,仍然从月上翻出另一番天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旷古不变的事实真正既使词人无言以对,也让词人情绪渐平。在时空的永恒中,词人完成了对自己内心的超越,而归与平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超旷的祝福中,人的内心矛盾和怀人之思浑然莫辨,而又起于月归于月。全词构思巧妙,跌宕起伏而又浑然一体。 历史上,历来对此词推崇备至。《苕溪鱼隐丛话》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将这首词推为中秋词中的第一,并非溢美。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今天看来,本词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至于明卓人月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揆诸实际,本篇除具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 这首中秋词作,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无俚的茕独情怀。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且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直接描绘的形象范畴,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种思想蕴涵,是至为明显的。 苏轼一生,是以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纠葛当中的。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旋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曰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是“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幽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的私情,比起内忧边患的国势来,毕竟是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明确揭举。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天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李氏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中秋词,是颇有启示意义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见于《酉阳杂俎》诸书的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则尤难。言外之意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词的上下衔转处曾经表达自己顾影自怜、径欲遐举之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内容思想,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本篇正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无眠。以下愈转愈深,自成妙谛。”“照无眠”者,当兼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不能入睡这两层意思。作者《永遇乐》(长忆别时)云:“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即兼具这两层意思,可以参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浏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月缺示有恨,无恨应长圆;词人糅入人事,谓月圆时,月固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又进一步说:月“长向别时圆”,亦“应有恨”。“不应”与“何事”两者抵消,即见此正面之命意。这里把人此时的思想感情移之于月,对石曼卿诗语是发展,对上文月照无眠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悲欢”包含其中),与月之圆缺(“阴晴”,谓月至中秋虽圆,亦有可见与不可见之时,与“圆缺”同等),实自古而然。(此处偏义于“合”与“圆”,故云“难全”。)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睽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这三句词意转折较大,而意脉仍承自上文。亲人间的欢聚既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唯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两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作者此后两年有《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诗云:“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四子”指友人舒焕、郑仅、顿起、赵杲卿),所向之祝长久、共婵娟者,更由亲人扩大到朋友了。下片词意三转,愈转愈深。不特意深,情更深,“但愿”二字,感人肺腑。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曾见苏轼真迹,“但愿”作“但得”,并云“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亦多矣”。但味词意,用“愿”字,情思实较“得”字为深厚,真迹作“得”者安知非属初稿而后自改为“愿”?说“后人妄改”,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词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高屋建瓴,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回环,摇曳有力。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宕中自有谨饬之致。 词中,作者既揭举了“夐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本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赵翼)的韵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