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茶陵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茶陵县 茶陵县属株洲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置茶陵县,新莽改名声乡县。东汉复旧名。唐圣历元年(698)析攸县地复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升茶陵洲。民国2年(1913) 9月,改称茶陵县。现属株洲市。土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28千公顷。1995年末总人口57.24万。辖16乡、9镇。位于湖南东部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西测,多山地、中部为丘陵。最高点太和仙,海拔1405米,最低点虎踞乡洣水出口处,海拔26米。地势东南及北部偏高,西北部稍低,中部洣水沿岸为丘陵性盆地。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339毫米。矿藏有煤、铁、钨、铜、钛、石灰土、陶瓷泥、透辉石、铀、铌、钽、铅、锌等20多种,其中以铁、煤、钨储量最大。农林产品有稻谷、甘薯、茶叶、油茶、木材、竹等。所产生姜、大蒜、白芷被誉称为“茶陵三宝”,远销国外。界首的狗肉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闻名。工业产品以原煤、钨精矿、铁矿石、硅铁、机制纸、电石、水泥、碳铵、棉布、喷灌机、水泵、电等为主。湘东铁路入境至终点。乡乡通汽车。洣水常年通航。1995年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4亿元,粮食产量34.10万吨,工业总产值2.70亿元,财政收入4690万元,支出6698万元。 ☚ 攸县 炎陵县 ☛ 茶陵县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东邻江西省莲花、永新二县和井冈山市。西汉高祖五年 (前202)置茶陵县。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元朔四年 (前125)封长沙王子刘訢为茶陵王,为侯国。县治在今县东鼓城营,一名茶王城。1954年长沙市魏家大堆四号西汉墓,出土 “茶陵” 石印一枚,为其物证。新莽 (9—24)改置声乡县。东汉复名茶陵县。隋开皇九年 (589) 省,并入湘潭县 (今攸县地,非今湘潭县)。唐圣历元年(698)析攸县地复置茶陵县,迁县治于今县城关镇。南宋绍兴九年 (1139) 升茶陵军。元至元十九年 (1282) 升茶陵州。明太祖甲辰年 (1364) 降为县。明成化十八年(1482) 复升茶陵州。清同。1913年9月复改置茶陵县。县城仍治今城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11月由衡阳专区划归湘潭专区。1959年3月撤销酃县并入(1961年7月复置酃县,以后未变)。1983年2月撤销湘潭地区,所属的茶陵县划归株洲市。现属株洲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面积2507平方公里。茶陵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四面环山、中部低平。万洋山绵亘东南,武功山雄踞西北,茶永盆地斜枕于中部,醴攸盆地东南端延伸于境西。与攸县交界的太和仙海拔1405米,为县境最高峰。茶水(高泷河)、洮水、马伏江等河流分别注入洣水,向西北流向湘江。年平均气温17.9℃,1月平均气温6.1℃,7月平均气温29.3℃。年平均降水量1339毫米间。矿藏有煤、铁、钨、铀、铌、钽、铅、锌等。农产品有稻谷、棉花、油料、芝麻、茶叶等。畜牧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生姜、大蒜、白芷被誉称 “茶陵三宝”。林产品有松、杉、南竹、油茶等。工业有机械、采矿、化工、水泥、制药、建材、竹木加工等。交通有醴茶铁路入境至终点。106国道和320省道纵横县域,公路汽车可通至各乡镇。水运有洣水常年通航。名胜古迹有茶陵古城墙、南浦铁犀、笔支塔、龙家牌坊、皇雩仙、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谭余保故居、灵岩、石梁桥、秦人洞、潞水溶洞群、湖里湿地、浣溪丹崖、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等。 ☚ 攸县 炎陵县 ☛ 茶陵古城墙/南浦铁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笔支塔/湖里湿地/灵岩/石梁桥/谭余保故居/浣溪丹崖/秦人洞/云阳国家森林公园/陈家大屋/潞水溶洞群/刘三吾墓/光泉石刻/龙家牌坊/皇雩仙 ☚ 禹王洞 茶陵古城墙 ☛ 茶陵县 茶陵县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西侧,与江西省接壤。唐置茶陵县,明、元、清升为州,1913年改州为县。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县城城关镇,隶属株洲市。矿藏有铁、煤、钨、锌、铅、锡、铜、萤石、石灰石等。产粮、棉、油、麻、烟、茶、蚕茧、水果、生猪、鲜鱼。生姜、大蒜、白芷为“茶陵三宝”。盛产木材、药材。工业有冶金、食品、化工、机械等。茶陵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有中国工农革命军驻地旧址洣江书院,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学校等纪念地。 ☚ 炎陵县 攸县 ☛ 茶陵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南茶陵县东。隋废。唐圣历元年(698年)复置,并移治今茶陵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升为茶陵军。元初复为县,至元十九年(1282年)又升为茶陵州。明初又复为县,成化中又升为州。1913年降州为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