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著。原载于1952年《布尔什维克》杂志第18期,现收入《斯大林文集》(下卷)。这部著作主要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但作者在批驳一些人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规律的客观性时,也谈到了法律问题,斯大林认为,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一种科学规律,反映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但政府颁布的法律,则与政治经济学不同,它是依据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作者的这一观点在表述上是不够全面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依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法律不是人们任意创造的,它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需要。法律与经济规律一样同样是一种科学规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写于1952年2—9月。同年在《真理报》上发表。编入《斯大林文选》。本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一些重要问题,文章批评了苏联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苏维埃国家及其领导人能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能“制定”新的规律,“创造”新的规律,强调指出科学规律的客观性。他说:“对于经济发展规律,对于政治经济学规律—无论指资本主义时期或社会主义时期都是一样,—也必须这样说。在这里,也如在自然科学中一样,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消灭新的经济规律或创造这些规律”。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及其特点,探讨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条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 социализма в СССР斯大林晚年的代表作,发表于1952年。书中就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阐述和回答。关于商品生产,他认为,在苏联,由于存在着两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仍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殊的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的生产。至于生产资料,在苏联已不再是商品,仅保持着商品外壳(计价等等)。只有在对外贸易领域内,生产资料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形式上都保持着商品的属性。关于价值规律,他认为,由于在苏联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因而也存在价值规律。但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指商品流通,主要是指个人消费品的交换,价值规律的作用也扩展到生产方面,但是,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者的作用,只起影响作用。他还认为,消灭商品生产只有在一步步地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使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斯大林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情况,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有可能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常不会发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冲突。斯大林还第一次提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问题。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个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从而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结果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这种情况又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他还断言,只要帝国主义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也依然存在。苏共20大以后,随着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该书的上述基本观点有些也受到了批判。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阐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著作。写于1952年。它全面总结了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尖锐批评了各种错误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是: (1)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2) 论证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3) 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尽管该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但它澄清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国经济思想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