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蛾蝶 > 蒼耳蠹蟲 蒼耳蠹蟲 cāng'ěrdùchóng 亦稱“麻蟲2”。寄生於蒼耳草梗中的小蟲。狀如小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蒼耳蠹蟲》:“[釋名]麻蟲。[集解]時珍曰:‘蒼耳蠹蟲,生蒼耳梗中,狀如小蠶。取之但看梗有大蛀眼者,以刀截去兩頭不蛀梗,多收,綫縛掛簷下,其蟲在内經年不死。’[附方]一切疔腫……《聖濟總録》:‘用麻蟲(即蒼耳草内蟲,炒黄色)、白僵蠶、江茶,各等分爲末,蜜調涂之。’” 苍耳蠹虫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麻虫、苍耳虫。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解毒。治疔肿,无名毒肿,恶疮,痔疮。以香油浸渍,用时取适量捣烂外敷患处。苍耳蠹虫外敷可提高患部免疫力,治疗体表急性化脓性疾病。并富含氨基酸,又可促进角膜损伤的愈合。 苍耳蠹虫 苍耳蠹虫苍耳蠹虫,又名麻虫、苍耳虫。始载于《本草纲目》。为寄生于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茎中的数种昆虫的幼虫。于秋分前采收,浸于麻油中备用。 本品功能解毒消肿。主治疔疮痈肿。用时先将疔肿挑破,取苍耳蠹虫1~2条捣烂外敷,疮口周围再涂抹苍耳蠹虫浸泡油,覆盖凡士林纱布,包扎。《保寿堂经验方》用苍耳蠹虫1条,白梅三、四分,同捣如泥,外贴,治一切疔肿及无名肿毒恶疮。 ☚ 蜘蛛 象牙 ☛ 00002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