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鼓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活動(附) > 花鼓燈 花鼓燈 huāgǔdēng 蘇北等地舊俗,元宵之日,衆人粉墨登場,裝扮各種角色,於戲文鼓樂聲中張燈爲樂,故稱。清·厲秀芳《真州風土記》:“〔元宵〕龍燈之外,俗尚花鼓燈。其前八人塗面,扎抹額,手兩短棒,曰大頭和尚,與戴方巾穿紅緑褻曰獃公子者,互相跳舞。厥後曰連相、曰花鼓、曰侯大娘……曰花鼓老,相率串各戲文於中,擇喉齒清脆者唱滚燈,所操皆本地時調,名《翦翦花》。” 花鼓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安徽、山东等8省。常由1男执锣1女背鼓边歌边舞。山东花鼓则由男子背小鼓,鼓槌系长穗,舞者挥舞长穗绕头、背、腰、腿等部位,以穗头击鼓,舞姿矫健,动作程式有12套。女角称“兰花”,男角称“鼓架子”,表演程序一般分7段:上场由兰花双脚踩于鼓架子双肩做技巧表演,大花场由6~12人表演群舞,小花场则是2人或3人表演带情节的舞蹈,盘鼓又分上、中、地盘3类带武术杂技的表演,后场则是表演小歌舞剧。1957年,经整理改编的花鼓灯群舞,荣获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银质奖。 花鼓灯 125 花鼓灯安徽民间舞蹈。流行于皖北的怀远、凤台、颖上、蚌埠等地。原是歌、舞、戏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这三部分形式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舞蹈独立表演程序为:伞把子引场(领舞)、前大场(群舞)、三引场(三对六人舞)、小花场(一至三对的双人舞)、后大场(群舞)。其中小花场的抢扇子、抢手绢、抢板凳表演最为精彩。花鼓灯女角称兰花,男角称鼓架子。花鼓灯的伴奏乐器是打击乐,有大锣、大腰鼓、大钹、小钹、手锣组成称座场锣鼓。鼓点丰富,节奏多变,即兴伴奏能与舞蹈配合十分默契。 ☚ 采茶扑蝶 小花场 ☛ 花鼓灯 花鼓灯花鼓灯流传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凤台、怀远、颍上县和淮南市、蚌埠市等20多个市、县。它是一种包括舞蹈、歌唱、锣鼓演奏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花鼓灯的角色有“鼓架子”(男角)和“兰花”(女角)两种。众多艺人扮演的鼓架子和兰花,在表现出花鼓灯基本风格的基础上,不少艺人又体现出个人长期形成的独特风格,老百姓赠送一些著名艺人如 “一条线”、“草上飞”、“小金莲”、“气死猴”、“石猴子”等绰号或艺名,由此可见群众对他们的喜爱。 花鼓灯的动作舞姿极为丰富,有的直接源于生活,如 “端针匾”、“双扯线”; 有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提炼、升华,如 “风摆柳”、“老鹰磨云”、“野鸡溜” 等。 每逢新春佳节,村村乡乡的花鼓灯班子竞相出动,有的庙会上出现十几台甚至几十台花鼓灯班子摆擂竞技,艺人们纷纷拿出 “绝招”。只见兰花扇绢飞舞,眉目传情; 鼓架子腾跃翻滚,诙谐矫健。灯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进发出浓浓的喜气,给人们勾画出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卷。 ☚ 海阳秧歌 太平鼓 ☛ 花鼓灯 花鼓灯发祥并流行于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歌舞。起源于明代,是从淮上人家逢年过节的迎神赛会和祈年放河灯等活动中,吸取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由舞蹈、歌唱、小戏和锣鼓组成。尤以舞蹈最佳,有群舞、三人舞、双人舞,以及上盘鼓、下盘鼓、丑鼓、对歌等。表演千姿百态,犹蝶飞蜂舞。清代剧作家孔尚任《舞肩词》赞道:“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枝乱似云。”歌唱有独唱、对唱、统唱、齐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有《花鼓词》、《兰花调》、《己调》、《败调》等。歌词朴实,曲调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锣鼓铿锵,明快粗犷,时紧时缓,悠扬抒情。花鼓灯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丰富多采的歌舞艺术手段,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赞美它为“东方芭蕾”。 ☚ 徽剧 节庆集会活动 ☛ 花鼓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及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大方、幽默风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称“兰花”,动作洒脱泼辣,俏丽多姿,欢快热烈。多在节日集会时表演。许多已加工成为专业艺术团体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花鼓灯 花鼓灯流行于怀远、凤台、颍上、风阳、蚌埠等地。它是从地方灯会、社会风俗逐渐发展起来的。据老艺人回忆,清光绪年间花鼓灯歌舞已很完善,出现了许多比较闻名的花鼓灯歌舞班子。花鼓灯的演出活动多在庙会、节日及农闲时进行。花鼓灯歌舞艺术包括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具有自娱性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花鼓灯表现程序是:伞把子引场(领舞),前大场(群舞),三引场(三对六人舞),小花场(一、二对或多对、包括抢板凳三人舞等),后大场(群舞)。花鼓灯表演讲究脚下功夫,动作荡得起,刹得住,放收鲜明,既有速度、力度对比,更有刚柔、动静对比,突出了动作的性格色彩和表现力。花鼓灯有独特的技巧,如“中盘鼓”和“上盘鼓”(鼓架子有民间跟斗)等技巧。花鼓灯的演员,本身就是青年农民。他们所扮演的“大兰花”“小兰花”等角色,是较好的农村青年形象。特别是男女双人表演十分讲究,如“三点头”、“二档脚”、“三回头”等传神动作,充满青春活力,给人以向上的感觉。舞者手中的扇子手绢作为花鼓灯的表演手段,运用得十分绝妙,形成安徽花鼓灯既有北方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灵巧秀丽的特色,反映出淮北人民特有的性格和审美情趣。花鼓灯的伴奏乐器是打击乐,由大锣、花鼓(大腰鼓)、小钹、大钹、小手锣组成,称为座场锣鼓。锣鼓点子丰富多彩,以烘托气氛,与舞蹈配合得十分默契,俗称“半台锣鼓半台戏”。 ☚ 一 各种民间艺术 安徽大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