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骆秉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骆秉章1793—1867清朝大臣。原名俊,以字行,改字 骆秉章1793~1868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广东花县人。清道光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累官至奉天府丞兼学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擢侍学士,历任湖北按察史,贵州、云南布政史。道光三十年(1850年)升湖南巡抚,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聘左宗棠入幕,训练湘军,多次出兵镇压入鄂、粤、赣诸省太平军,并协助镇压贵州苗民和号军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奉命督办四川军务,亲率湘军5000余人入川镇压李、蓝起义军。次年秋实授四川总督,仍督办四川军务。调清军分道迫使义军退至丹棱,蓝朝鼎战死后,又攻李永和部,义军战败,李永和被处以极刑。同治二年(1863年)夏击败太平军石达开部于大渡河边,将石达开诱捕,押至成都处以极刑。继又派兵镇压松潘、南坪羌民起义。镇压义军有功,清廷加封太子少保,晋太子太保,赐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授协办大学士。同治六年(1868年)十二月十九日病死成都。著有《骆文忠公奏稿》。 骆秉章1793~1867清末将领。原名俊,字吁门,广东花县人。道光进士,选庶吉士,后迁御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后调任贵州布政使,三十年,升任湖南巡抚。后支持曾国藩创办湘军,镇压湖南天地会起义。咸丰五年(1855年)帮助胡林翼反攻武昌,派军入江西援助曾国藩。后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追击、堵截太平军。十年,调入四川督办军务,镇压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次年升任四川总督。同治二年(1863年),在大渡河诱杀石达开,加太子太保衔。次年派兵围剿进入陕西、贵州、甘肃境内的太平军。六年,加协办大学士衔。 骆秉章1793—1867清末将领。原名俊,字籟门。广东花县人。道光进士,选庶吉士,迁御史。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任湖北按察使。次年调任贵州布政使。1850年升任湖南巡抚。1851年狙击太平军失败,调湖北襄办防守事宜。1853年复任湖南巡抚,支持曾国藩创办湘军,镇压湖南天地会起义。1855年帮助胡林翼反攻武昌,派军入江西援救曾国藩。1857年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追击、堵截太平军。1860年调回川督办军务,镇压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升四州总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在大渡河诱杀石达开,加太子太保衔。1864年派兵围剿进入陕西、贵州、甘肃境内的太平军。1867年加协办大学士衔。同年病死。有《骆文忠公奏议》。 骆秉章1793—1867原名俊,字吁门,号儒斋。清广东花县人。道光进士。后任湖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升湖南巡抚。次年,在湖南对抗太平军。后支持曾国藩编练湘军。咸丰四年(1854)后,在湘潭、靖港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并出兵镇压湘南胡有禄天地会起义。十年入川,镇压蓝大顺、李永和起义,次年升四川总督。同治二年(1863)在大渡河紫打地诱杀石达开,加太子太保衔。后在陕西、贵州、甘肃镇压太平军。六年授协办大学士,年底病死四川。有《骆文忠公奏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