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方。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水煎去渣,分二次服。功能缓急止痛。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实验研究: 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组方药物】 芍药 甘草各12克。 【制剂用法】 上药2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主要功效】 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适应病证】 伤寒伤阴,筋脉失濡,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今常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颈椎综合症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 【方义分析】 此为仲景小方、名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实验研究】 1.解痉、止痛、抗炎作用:本方对病变异常兴奋状态有强力的抑制、镇静作用。其中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性反射弧的兴奋有镇静作用,故能治疗中枢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挛急,以及因挛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药合用后,这些作用确能显著增强(安徽医学院《急腹症资料》1977:74)2. 阻滞神经—肌肉;芍药甙与甘草甜素合用能阻断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收缩,也能阻断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腓肠肌痉挛性收缩。并证明二者合用时,即芍药甙与甘草甜素相当于1:2时协同作用最强,大于1:1或2:1则效差,分别单用时均无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甘草甜素或芍甘汤对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药如琥珀酰胆碱,有增强作用。对竞争型神经—肌肉阻断药如筒箭毒碱的骨骼肌松弛作用,没有影响(《Masayasu Ket al: Japan Jphaimacol1984,36:275)。3.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低浓度的芍药甘草汤对离体肠有促进运动的作用,肠肌活动兴奋;高浓度时有抑制肠肌运动的作用。整体动物也获得相似的结果。但当肠平滑肌处于兴奋痉挛状态时,本方有显著的解痉作用(《河南中医》1986,6:15)。4.抗实验性消化溃疡病作用(同上)。此外,本方能降低血中睾丸酮的升高(《和汉医学会志》1986,3:227)。 【编者按语】 曾有报道以本方为主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有明显疗效。亦有报告以本方治疗腓肠肌痉挛、膈肌痉挛有效。对无排卵性闭经及不孕(血中睾酮升高者)亦有效。 芍药甘草汤sháoyàogāncǎotāng《伤寒论》方。白芍、炙甘草各四两。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缓急止痛。治腿脚挛急, 或腹中疼痛。实验研究: 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方由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组成。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功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主治阴血亏虚,血行不畅,脘腹疼痛及手足挛急等症。 本方所治证属血虚而血行不畅所致。故治宜养血活血,缓急止痛。方中芍药酸寒,既能养血,又可活血,《神农本草经》说:“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配合甘草之甘以缓急,酸甘相合,用补阴血,且能缓急止痛。关于芍药的使用,根据“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的习惯,临床可以活用。实验研究表明,本方低浓度时,对正常胃有促进兴奋作用;高浓度时,无论在体或离体脏器,对正常胃管运动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离体肠管组织胺或乙酰胆碱所致病理的异常兴奋状态,而呈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运用时,若脘腹疼痛挟热者,加黄芩;挟寒者,加干姜;如属肝郁气滞,肝胃及肝脾不和引起者,加柴胡、枳壳等疏肝理气之品。《魏氏家藏方》用治湿热脚气,不能行步。现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胃肠道疼痛(包括溃疡病)、三叉神经痛、腓肠肌挛急而属于血虚及血行不畅者。 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芍药、甘草(炙)各三钱,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功能养血敛阴温阳。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之证。主治病证表明不仅营血亏虚,而且卫气亦衰,故本方以芍药甘草汤养血敛阴,加附子以温阳固卫。 ☚ 薯蓣纳气汤 一贯煎 ☛ 00004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