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希
艾利希(Ehrlich,P. 1854~1915),德国免疫学家,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因对免疫学的贡献,1908年与梅契尼柯夫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艾利希早年曾在布雷斯劳、斯特拉斯堡、布赖斯高地区弗赖堡和莱比锡接受高等教育,1878年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当年即任柏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助教,1885年升讲师,1887年升副教授。1890年科赫受命组建传染病研究所,艾利希被委任为教授、副所长。1896年任治疗血清检定所副所长。1899年在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建立皇家实验治疗研究所,紧邻该所又建立了一个由私人资助的斯派尔(Speyer)化学疗法研究所,艾利希出任这两个研究所所长。
艾利希对医学科学研究的贡献,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1877~1890年。当时世界科学中心正处在德国,化学工业、染料工业、制药工业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艾利希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对化学和药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发表了关于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及其与药物作用关系的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内容是利用各种苯胺染料进行动物组织染色的理论和技术。以后他发现染料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类,从而对于白细胞中颗粒的染色也相应地分为这三类,由此他第一次提出了白细胞的分类法。改进了由科赫所创用的结核杆菌染色法,发现了肥大细胞,创造了活体染色法。
第二期1891~1902年。以免疫学为主要研究方向。集中精力开展以毒素和抗毒素的作用为中心的免疫学研究。阐明了细菌毒素的成分和作用,揭示了抗毒素的产生和结构,发现和应用了溶血素。他发现血清中抗毒素的量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必须制定一种标准以便精确地测定抗毒素; 接着以白喉抗毒素血清为模型完成了以“单位”测定抗毒素的量的课题,推动了血清疗法的应用和发展。
艾利希总结了这一时期免疫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于1897年提出的这一学说是借鉴了1894年费希尔(Fisher)关于酶的功能的“锁和钥匙的学说”。“侧链说”认为,细胞是装备有侧链(后来他改称为“受体”)的巨大分子,这种受体除了负责与食物相结合的营养受体外,还有与毒素相结合的受体。当细胞受到毒素作用后,大量地产生这种受体,从细胞上脱落下来到血流中,中和毒素,即为抗毒素。如果抗毒素产量不足,细胞便与毒素结合,从而细胞受到损害。艾利希的这一学说明显地受到微尔啸“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单纯地从细胞的角度观察免疫机理。但这是第一个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体液免疫理论。为此,他与梅契尼柯夫共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第三期1903~1915年。艾利希集中于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开始时他认为不能把“侧链说”搬到药物的作用上来,但是于1907年他认为,“侧链说”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化学药物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医学史家推崇为药理学中“受体说”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认为: 药物既能与细胞上的化学受体相结合,又能与病原体细胞上的化学受体相结合,所以同一种药物既对病原体有损害作用,也对机体有损害作用。艾利希在这一学说指导下,努力探索毒性低、疗效高的化学药物。
艾利希探索化学药物的初期仍沿前人的道路前进,虽然也找到了几种有一定疗效的药物,例如治疗疟疾的亚甲蓝,治疗锥虫病的锥虫红,但是没有发掘出对重要传染病有特别明显疗效的化学药物。于是决心从前人已经发现有一定疗效的药物中,通过改变其结构的方法,以提高其疗效。当时他选择了砷苯化合物为基础(该药对锥虫病有显效,但毒性太大),先后合成了一千多种砷苯化合物。在逐一筛选过程中发现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商品名为“砷凡纳明”,“洒尔佛散”或“606”)不仅对锥虫病有较好的疗效,对梅毒也有极好的疗效。该药于1909年开始试用,1911年获得专利,作为驱梅良药一直应用了三十年之久。
艾利希的学术论文有60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细胞生命的免疫力》等。1960年出版的《艾利希选集》四卷,同时在英、美、法发行。艾利希曾先后获得世界各地各学术团体赠与他的81个荣誉称号。